网站支持IPv6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政府  欢迎您!

首页>区科技局>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规划计划

无锡市滨湖区科学技术局2023年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3-01-11 10:42 [ ]

信息索引号 014028901/2022-11566 生成日期 2023-01-11 公开日期 2023-01-11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滨湖区科技局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期 长期 公开程序 部门内部审核后公开 体裁 其他
主题(一级) 科技、教育 主题(二级) 科技 关键词 规划,科学,技术
文件下载 文件下载
效力状况 有效
内容概述 无锡市滨湖区科学技术局2023年工作计划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区科技创新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关于科技创新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五湾五城功能区建设和“543”产业体系发展目标,系统谋划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战略路径,着力构建创新主体活力迸发、创新载体丰富多元、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创新网络协同开放、创新生态包容优越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以高水平科技创新供给驱动赋能滨湖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滨湖力量。主要目标是:建成投用功能完备的科创载体30万㎡,新增科创飞地1个;力争有效高企数达775家,雏鹰、瞪羚、准独角兽企业新增入库分别达到100家、60家和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达到1200家,新增科技型企业1200家,其中载体招商1000家;申报省级以上人才项目5个,新增“滨湖之光”“太湖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50个。重点做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大力培育科创企业集群,涵养创新发展“源头活水”。深入实施新一轮创新型企业培育攻坚计划,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做大做强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集群。一是扎实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牢固树立“创新不问出身、不分大小”的理念,提升各板块科技部门服务企业的能力,联合板块提前谋划,摸清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底数,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应评尽评、应入尽入”,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达到1200家。二是精准开展“三类”企业梯次培育。完善“雏鹰-瞪羚-准独角兽”培育体系,通过分类指导、梯次培育、差异扶持、扩量提质,推动“三类”企业快速成长,加快培育一批在全球产业发展中具有较强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头部创新企业;针对薄弱指标,指导各板块提前制定申报计划和安排,确保按时序进度刚性推进。三是聚力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强化上下联动、横向协同、引育同步,加强高企后备库建设,做好高新技术企业源头储备、发掘、培育和服务工作,协助各板块优化有效高企和潜在高企的动态跟踪与服务机制,全力推动辖区内“小升高”、“规升高”工作,同时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招引力度,在2023年力争全区有效高新技术企业775家,其中新招引区外高新技术企业50家。四是大力推进科技招商工作。进一步健全科技招商体制,围绕“技术先进性、产业成熟度”两个维度,注重“平台、企业、人才、项目”等科技创新要素,重点引进国内外高校院所平台、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企业、领军人才项目等,全年引进科技型企业1200家以上。

  (二)高质量建设科创载体,强化创新发展“硬核支撑”。坚持高点定位、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科创载体建设,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承载能力。一是提升载体规划水平。坚持大手笔、新理念,联合各板块组建专业化团队,深入研究苏州国际科技园、深圳湾科技园区等国内外一流科创载体建设经验,围绕三年建设300万平方米科创载体的工作目标,协助各板块科学编制区域内产业载体规划,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和配套设施,谋定而后动。二是加快科创载体建设。坚持集中连片、集约节约,加快建设一批主导产业定位清晰、空间形态融合城市、高端科创资源集聚的现代产业综合体。指导各板块找准工作推进中亟待破解的阻力阻碍,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攻坚措施;将科创载体建设纳入重大项目管理范畴,督促各板块将全区科创载体建设目标任务做细分解、落细落实,强化节点管理、全流程管理,形成以旬保月、以月保季的刚性倒逼机制,做到人人身上有任务、个个肩上有担子,不断提升科创载体建设效率,建成投用功能完备的科创载体30万㎡。三是积极布局科创飞地。主动到长三角、粤港澳、北京等科创资源集聚地区布局建设一批创新中心、孵化器、科创驿站等科创飞地,探索研发孵化在外地、产业化成果在滨湖的逆向创新模式,新增科创飞地1个以上。四是优化招商引资能效。深入研究科创“双招双引”特性,依托专业化基金、龙头骨干企业等各种资源,发挥高峰论坛、创业大赛、金融路演等各种活动的招商效能,加大招引力度;围绕“543”产业体系,组建专业招商团队,细化各产业链“双招双引”靶向清单,紧抓疫情当下上海、北京等地企业外溢现状,精准筛选能够引领带动行业发展的产业化项目和科创资源要素落户滨湖。

  (三)深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构筑创新发展“强力磁场”。充分发挥我区科教资源优势,在高校、院所与市场经济之间打通基础、应用研究与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一是深化院地共建增内力。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健全落实院地合作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加速推进国家智能交通综合测试基地、智能网联汽车信息终端实验室及大型产品试验测试基地国家智能汽车交通运行安全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项目建设,全力支持智能计算中心和量子计算中心、深海传感产业园、民用航空及飞行环境监视系统项目等新建项目落地。以项目共建为牵引,持续做强“院所经济”。2023年,“院所经济”对地方经济增长贡献保持在10%以上。二是供需精准对接聚合力。深入摸排航空工业雷达所、中国电科五十八所、中船七〇二所等军工背景科研院所的民用产业配套、科研项目合作需求,发挥湖湾院所联盟以及申威、集成电路设计(芯峰荟)、生命健康、智慧交通等专业产业联盟的辐射带动效应,常态化、针对性开展技术交流、成果对接活动,邀请驻区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的行业技术专家,深入企业提供技术指导服务,打造开放共享、共谋发展活动品牌三是资源开放共享添活力。定期线上发布驻区高校院所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及资源信息,鼓励院校开放实验室及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完善科研仪器库、生物种质库等科技资源数据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中小微企业研发成本;培育一批技术转移机构、技术经理人,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需求评估、成果定价、人才选择等服务,提升技术市场活跃度;鼓励院校用足用好省“科技副总”人才项目政策,为企业发展和产业强链补链提供人才、技术支撑,有效打通产学研合作壁垒。

  (四)加快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培育创新发展“澎湃动能”。主动融入创新网络,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开放创新。一是不断深化科技交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两大战略契机,积极筹办“全球新兴科技峰会”、“江苏人工智能大会”、太湖(马山)生命与健康论坛、科洽会等活动,吸引顶尖科技人才、前沿科学技术向滨湖集聚。二是加速科创资源导入。深化与上海交大、湖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国内“985”高校以及香港城市大学等粤港澳大湾区名校的政产学研合作,加快推进政企、校企合作项目的落地;落实我区与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双一流高校未来技术合作,推动未来技术学院技术成果在滨湖转化和产业化。三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制定出台促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意见,加强与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单位对接,强化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新引进新型研发机构2家以上;支持国家超级计算中心、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能力建设,在高性能计算、高端芯片等重点领域争创国家和省科技创新中心;对标国家实验室建设标准,加快深海科学技术太湖实验室建设。新增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家以上。

  (五)注重科技创新生态优化,厚植创新发展“肥沃土壤”

  聚焦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健全保障机制,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一是推动科技政策落实落地。全力推动生命健康产业、量子科技产业、创新型企业培育、载体建设等规划方案的实施,布局创新链条,抢抓产业新赛道。升级完善“滨湖之光4.0”人才政策,加强对重要紧缺人才的扶持力度,新增“滨湖之光”“太湖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50个。二是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探索多样化的科技金融服务模式,鼓励银行、保险、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针对重点行业推出创新型产品和服务。计划设立人才天使基金,为面广量大的初创型科技企业和人才提供资金支持。全年新增“苏科贷”“锡科贷”累计入库企业50家,新增放款5亿元。三是营造浓厚创新创业氛围环境。加强各部门协调联动,提升服务水平,不断培植适宜创新创业的土壤,打造人才安居、人才发展、人才向往的最优环境。推进实施“吾+”人才公寓统筹管理分配方案,细化人才医疗、子女教育等配套政策和操作流程,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文章来源:滨湖区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