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滨湖区,繁华都市的光影与太湖水系的幽谧交织处,一场不为人知的“夜宴”正悄然进行。它们是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原住民,它们行踪隐秘,却在滨湖生态监测团队布设的“生态之眼”下逐一亮相。今年年初,无锡市滨湖生态环境局委托专业生物多样性调查团队对军嶂山、宝界山、雪浪山等多片城市生态腹地架设红外相机,近日通过数据回收及分析,揭开了这片土地上蓬勃跃动的兽类生命图景。
(一)“原住民”频现镜中,都市绿洲生机盎然
历时数月的野外监测,红外相机记录了林间水畔的野性身影。萌动夜色的“华南兔”(Lepus sinensis)在黎明微光中觅食草叶;灵巧的“花面狸”(Pagumalarvata)身影匆匆,着急赶路;蜷缩探路的“猪獾”(Arctonyxalbogularis),圆滚滚的身姿透着憨态;还有夜行侠“鼬獾”(Mustela sibirica),外出觅食也十分警觉。这些生灵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滨湖,共同构成了一幅缤纷的兽类群像。
(二)珍兽归来:国宝“獐”“貉”点亮生态滨湖
红外相机镜头如同穿越时空的生态之窗,清晰记录下两位“国宝级”居民的生活轨迹:
獐(Hydropotes inermis)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特有种,也是IUCN的VU(易危)物种。其野外遇见率较低,尤其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江苏无锡更是难得一见,因其敏感天性对栖息地质量要求极高,需大面积、低干扰、水质洁净的森林湿地复合系统。通过镜头的记录,我们发现獐在雪浪山的山间林地惊喜现身,刷新了滨湖区生物多样性本次调查的记录,也是对滨湖区多年来生态屏障建设、栖息地完整性保护的最高级别认证。
“悠闲漫步”的獐
貉(Nyctereutesprocyonoides)是食肉目犬科中型兽类,“一丘之貉”说的就是它了。貉不仅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还是中国红色名录的NT(近危)物种。貉作为典型的杂食性动物,其食谱跨越多个营养级:从植物根茎、浆果、小型兽类、昆虫到水生生物,无不涉猎。这种非凡的食性灵活性,使它在环境变化中展现出极强的适应性与生存韧性,视频中的貉就在品味大自然的春日馈赠。监测数据显,示貉频频出现军嶂山、宝界山、雪浪山、冠嶂山、东湾山等地,其足迹遍布滨湖核心生态节点,可见貉在滨湖区已经形成了较大的稳定种群,对滨湖区生态廊道连贯性的肯定,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实践。
滨湖之美,不仅在于烟波浩渺的太湖风光,更在于这片土地支撑的多样性生命形态。未来,滨湖区将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大科普宣教力度,为本土物种营造更安全、更可持续的生存家园,将冰冷数据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态课堂,共同筑牢无锡城市圈的生命之网,让“狸”想家园、“獾”畅乐土永远成为“美丽滨湖”最动人的生态篇章,为太湖明珠增添永不褪色的生态光芒!
![]() |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网站声明|隐私安全|联系我们|网站访问量:
版权所有: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苏ICP备08115729号-2 公安备案号:32021102000842 网站标识码:3202110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