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增强我区马山地区院前医疗急救力量的 建议的提案
发布时间:2025-08-27 09:36 [ 大 中 小 ]
信息索引号 | 014028901/2025-03956 | 生成日期 | 2025-08-27 | 公开日期 | 2025-08-27 |
文件编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发布机构 | 无锡市滨湖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 |
公开形式 | 网站、文件、政府公报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面向企业法人,面向社会团体,面向公务员 |
有效期 | 长期 | 公开程序 | 部门内部审核后公开 | 体裁 | 函 |
主题(一级) | 卫生、体育 | 主题(二级) | 卫生 | 关键词 | 医疗,函,行政 |
文件下载 | |||||
效力状况 | 有效 | ||||
内容概述 | 关于增强我区马山地区院前医疗急救力量的建议的提案 |
关于增强我区马山地区院前医疗急救力量的
建议的提案
提案内容:
一、加强马山地区急救车辆等急救运载工具和装备配置。结合本地居民聚集区、景区等点位合理配置急救中心(站)救护车数量,偏远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配置数量。遵循合理、必须、均衡原则,完善不同用途和性能救护车配备。车辆、担架等运载工具及装载的医疗、通讯设备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和有关规定,满足院前医疗急救服务需求,提高装备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二、强化马山地区院前医疗急救队伍建设。根据急救网络规划,合理配置院前医疗急救专业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规范开展院前医疗急救专业人员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加强调度员、驾驶员、担架员业务培训,完善考核管理,确保满足服务要求。
三、完善院前院内交通事故急救衔接机制。推动马山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与就近的九院、惠山人民医院院内急诊有效衔接,规范院前院内工作交接程序,整合相关科室,建立院前院内一体化绿色通道,切实提高严重交通事故伤者救治效率。
答复内容:
一、无锡市120急救网络分站马山分站的基本情况
120急救网络马山分站(以下简称“马山分站”)于2022年1月20日按白班制正式运行,运行期间按照急救医生、急救护士、驾驶员、担架员各1名的配置出车,运行时间为每天7:30至17:00。马山分站配备驾驶员2名、担架员1名,急救医生和急救护士由马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医护经过培训后轮流排班上岗。
截至2025年2月28日,马山分站共转运病患2000余车次,参与“110”应急联动348次,完成重大活动医疗保障56起,参与实战演练20余次。
根据市卫生健康委2024年12月26日《竺山湖隧道医疗救援机制专题会议纪要》精神的相关要求,马山分站完成能力扩张,并于2025年3月1日起正式实行24小时运行制,受到了辖区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关于马山分站建设的主要举措
- 24小时运行,另一套车载急救设施设备正在采购中。
马山分站24小时运行需配备三组队伍,每组由急救医生、急救护士、担架员、驾驶员各1名组成。2025年3月,马山分站再增1名驾驶员、2名担架员。马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在保障医院正常诊疗运行的基础下,仅能抽调一组医护参与马山分站排班。面对急救医护人员不足的困难,我委积极协调城区四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派医护支援,支援人员由马山分站统一管理。马山分站自建成运行以来,全员均经无锡市120急救中心专业化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马山分站每年定期组织急救人员参加心肺复苏、创伤急救、急危重症处理等业务培训与技能考核,参训急救人员达16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急救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马山分站先后被无锡市急救中心评为“年度最满意分站”、“疫情防控先进网络分站”,并荣获无锡市院前急救技能竞赛团体二等奖。
马山分站急救车辆联网无锡市120急救中心,急救工作由无锡市120调度中心统一指挥派单。马山分站的建成运行,弥补了马山地区的急救空白,进一步完善了无锡市急救网络,有效提高了马山地区院前急救能力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援的能力,缓解了马山及周边地区居民群众急救用车难的问题。马山分站运行以来,1分钟按键出车100%,平均反应时间不超20秒,大大缩短了急救半径和急救反应时间,切实为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被无锡市急救中心评为“争分夺秒先进分站”、“反应速度最快分站”。2025年3月1日,马山分站实行24小时运行,进一步满足了马山地区夜间院前急救的需求。同时,马山作为无锡城区至宜兴的中间地带,马山分站实行24小时运行也进一步完善了竺山湖隧道医疗救援机制。根据市卫生健康委《竺山湖隧道医疗救援机制专题会议纪要》的指示,明确无锡马山到宜兴方向(含隧道两头连接道),由无锡急救中心派车,以就近调派原则为宗旨,无锡市急救中心与宜兴市急救中心相互联动、调派车辆。
三、下阶段工作重点
目前马山分站24小时运行中有4名医护力量依托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支援。接下来,将按计划公开招聘外科医师,以保障马山分站可长期实行24小时运行。
加大急救人员培训力度,增加培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除专业技能培训外,拓展心理学、沟通技巧等方面的技能培训,提升急救人员的综合素养。同时,鼓励急救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学习先进的急救理念和技术。
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指挥信息化平台功能,实现与江大附院、市九院等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深度融合,打通院前院内信息壁垒,实现患者急救信息的实时共享和无缝对接。进一步推动急救车辆的智能化改造,计划采购5G通讯设备,实现远程医疗指导和高清视频传输,提高急救救治的及时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