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政府  欢迎您!

首页>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建议提案结果公开

对区政协五届四次会议第13号提案的答复函

发布时间:2025-08-26 16:23 [ ]

信息索引号 014028901/2025-03938 生成日期 2025-08-26 公开日期 2025-08-26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区发展改革委
公开形式 网站、文件、政府公报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期 长期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体裁
主题(一级) 其他 主题(二级) 其他 关键词 提案,函,政府信息,公开
文件下载
效力状况 有效
内容概述 对区政协五届四次会议第13号提案的答复函

  提案内容:

  (一)以“全面打造世界级湖区”为契机提升“科产城人”融合深度

  1.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滨湖资源要素禀赋,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项目招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树立“生态为先”意识,在滨湖总体规划设计中更好统筹历史文脉、生态资源、创新平台、产业空间和人民群众获得感。

  2.强化全域统筹协调发展。破除板块“内卷”思维,以板块临界空间为重点实现区域融合、统筹协调发展。积极构建“大园区+小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统筹规划、合理配置产业发展和生活居住、公共服务等各类功能用地和设施比例, 形成产业用地与城市功能区联动发展。

  (二)以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彰显“科产城人”融合浓度

  3.深化高校院所资源挖掘转化。鼓励引进专业规范高效的科技转移服务机构,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推动“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不断落实深化,吸引各类新型研发机构来滨湖发展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转移,。围绕滨湖重点行业、龙头企业,“量身定制”创新联合体,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科技金融服务业,通过“投贷联动”等方式引入社会化市场化资本进入创新链上游环节,进一步压降科技创新风险、成本,完善覆盖创新全生命周期。

  4.注重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依托滨湖高校院所,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投入力度,争取更多国家重大技术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实验室落户。瞄准科学发展的前沿方向和趋势,引进“锚机构”集聚最高水准的战略科学家和研发团队,吸引海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跨国公司来滨湖设立研发机构,支持外籍科学家和创新团队来滨湖开展技术合作,建立海外引才长效机制。

  (三)以产业扩容载体升级锻造“科产城人”融合强度

  5.项目承载拓空间。提高“六抓六促”精准度,探索实施片区地块“模块化”供应方式,结合低效、闲置、错配用地的腾挪,多路径盘活存量用地。加强“工业上楼”与传统产业载体的统筹配合,打破制造业“横向”扩展的空间依赖,转而“纵向”发展破解土地制,让企业在高层楼房中进行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办公,推动产业发展能级向上。聚焦节约集约利用产业用地,探索打造一批3.0产业社区,完善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以构建产业生态,实现“工作、生活、休闲”职住一体的平衡化、高效化社区模式,实现产业和城市的深度融合、功能区之间的协同发展。

  6.健全完善产业链。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发展更多“独角兽”“瞪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中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引领型、市场主导型“链主”企业,增强产业链重要节点控制力。紧抓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发挥好当前高校、科研院所密集以及科创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动企业发挥创新市场主体作用建设创新联合体和新型研发机构。围绕重点领域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持续创造新就业需求,不断吸引集聚高素质、高技能、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提高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全面梳理低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强化分类施策,支持机械、冶金、化工、纺织等优势传统产业通过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实现提升,畅通落后产能退出渠道。

  (四)以宜居智慧城市建设提升“科产城人”融合韧性

  7.久久为功厚植生态底蕴。系统推进太湖综合治理,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聚焦零碳技术、低碳企业、近零碳园区,分类推进重点用能企业绿色化升级改造。大力发展“旅游+”跨界融合新业态新场景,深化“太湖108廊道”品牌打造,策划多样性的水上、岸上活动,贯通沿湖步道,持续完善码头、游憩设施等配套建设,塑造滨湖公共型滨水空间和具有地区特质的生活场景。

  8.数智赋能建设韧性城市。将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以内涵集约、绿色低碳为路径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引入海绵城市、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城市家具等城市建设理念,布局、升级数字化、智慧化的新型基础设施,丰富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加强城市安全体系建设的战略谋划,增加城市“冗余空间”,最大程度地增强城市对于灾害事件的承载能力、恢复能力和适应能力,以更高标准统筹雨洪管理,实施供水老旧管网改造和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实施城市干线快速化改造和路网优化加密工程,加快交通网络薄弱地区道路和城市支路建设,减少高峰时间段城市堵点。

  (五)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注入“科产城人”融合温度

  9.增加公共服务资源供给。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合理布局社区设施,根据社区的人口规模、年龄结构和居民需求,规划建设适配公共服务设施,提升设施质量,加大维护力度。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立返贫监测和动态帮扶机制,发展公益慈善事业。

  10.提升社区物业服务水平。强化党对物业管理工作的领导,探索在符合条件的业委会成立党组织,推动形成小区党支部统领下的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业主等共同参与的小区治理格局。分类制定楼宇、安置房小区、商品房小区物业服务项目和服务标准,探索建立“自我监督+行业监管+社会监督”的监管体系,引入物业经费审计监管机制,实现物业服务在有效监督下运行。

  答复内容:

  (一)战略擘画:科产城人融合精神写入发展蓝图

  滨湖区将科产城人融合的核心理念深度融入全区“十五五”规划基本思路,进行前瞻性、系统性布局。一是强化科创策源能力。高标准规划建设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积极引进全国重点实验室及大科学装置;同步加快建设小试中试、概念验证平台,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深化产学研协同攻关;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改革,打通资源壁垒。二是构建现代产业筋骨。做精做强“543+X”现代产业,加强产业研究与策略布局,巩固优势产业,引育特色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大力推动金融、物流、科技服务等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提质升级。三是深化区域协同联动。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积极联动上海、南京、苏州等城市,推动重大项目和科创工程共建共享;严格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深化“三区一镇”规划研究,优化全要素配置。四是打造生态宜居基底。推进水气土综合治理,建设长广溪“生态岛”试验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升级;加强旅游品牌建设,打造“文旅+”支柱产业,推进雪浪尧歌里等美丽农居建设。五是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推动教育均衡化、深化医疗改革、激发托育活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健全就业联动机制,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六是实施人才强区方略。出台涵盖创业就业扶持、人才购房消费文旅补贴等人口促进政策,明确“十五五”期间人口导入目标,积极优化人口年龄结构。

  (二)创新驱动:点燃科创引擎释放澎湃动能

  滨湖区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是加强建设科创载体。围绕三年行动方案,优化产业园区布局,加速打造功能完备的核心科创承载区。同步提升载体内涵,分类指导孵化器、众创空间向市场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提升服务应答水准,构建完善的科技孵化育成体系,打造创新要素密集、辐射力强的产业化基地。持续细化运营管理,组建专业服务队伍,探索引进先进第三方机构,形成全周期创业服务机制,完善创业投资、金融风险补偿、融资担保等制度。二是壮大发展院所经济。壮大院所经济基本盘,完善常态化对接和主题性活动机制,确保校地院地“零距离”沟通,全力协调解决院所发展需求,营造良好发展生态;加强对院所的策划指导,协同争取中船、中国航发等集团总部资源倾斜,招引高端项目落地。彰显院所行业引领力,支持驻区院所勇担国家重大任务,打造更多“奋斗者”号等级的科技地标;加快对接中科院等顶级资源,融入高能级创新网络,推动省级以上重大平台在山水东路布局;打造“核心+基地+中心”实验室体系,支持太湖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释放院所溢出新动能,发布院所科技成果和企业技术需求“两张清单”,搭建对接平台,促成更多院企合作典范,解决技术“堵点卡点难点”;依托“滨湖之光”政策,深化“科技副总”等柔性引才,推动专业技术人才驻企攻关;鼓励院所与企业联合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三)空间焕新:拓展产业沃土承载未来梦想

  面对空间资源紧约束,滨湖区多措并举拓展产业承载空间。一是深化低效用地腾退。以胡埭工业园南区、鸿翔片区为核心,兼顾南泉、勤新、马山等区域,强力推进非住宅拆迁和低效工业用地腾退,2024年腾退1518亩、新增可用熟地531亩、完成工业供地超800亩,2025年预计持续腾退1200亩、新增熟地600亩,为重大项目落地预留充足空间。二是打造高品质现代化园区。大力推行“工业上楼”,根据产业与城市功能需求,打造符合“6S”标准的现代化园区。确保滨湖复星人形机器人产业园、“锡芯谷”人工智能装备产业园、粤浦富安智造园、聚芯源创产业园、九龙湾专精特新园等在建项目按节点推进,并同步强化招商,力争“开园即满园”。三是科学配置土地资源。坚持存量挖潜与增量扩容并重,从科产城人融合角度科学测算人口与用地规模,形成合理布局方案。强化用地保障,主动对接企业需求,推行“标准地+定制地”供应模式。多路径盘活存量用地,探索差别化政策,运用厂房加层、技改提升、改造更新、边角地出让等方式提升土地利用效益。

  (四)魅力湖湾:雕琢宜居品质点亮幸福生活

  滨湖区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营造宜业宜居宜游环境。一是提升消费场景活力。2024年龙头渚修缮、古胥湖绿化提升、雪浪山环境改造完成;太湖植物园、荣毅仁纪念馆焕新开业;三国水浒城完成首期全业态提升并首开夜游。以小南湾、雪浪山为引领,串联湖岸线与村落风光,培育鸟咖啡、雪浪不卷、车Coffee等网红咖啡店。下阶段,我区将大力发展夜间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水上消费、谷子经济、它经济、银发经济,培育和招引黑珍珠、金梧桐餐厅等品质企业,引进米其林、国际快餐连锁知名品牌餐饮企业。促进线上线下双向融合消费,鼓励商贸企业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人等技术拓展电商直播场景,发展电子商务、平台经济、直播经济,提供高品质沉浸式消费体验。二是提升滨水空间魅力。2024年高品质完成梁溪河景观带整治,打造全长6.5公里的“梁溪十里画廊”及“梁溪十景”(如梁溪晓月、仙蠡怀古),提供文化、业态、互动兼具的共享空间。渤公岛以“显山、透湖、露景”理念升级,新增九格亭、白手杖花园、观鸟点、儿童乐园等景点,满足全龄需求。优化码头、游船设施及线路,“水上赏樱专线”、“红嘴鸥观赏游轮”等特色航线广受欢迎。下阶段,我区将进一步利用梅梁湖、螽湖湖面,规划建设水上码头,探索水上旅游、水上运动、游艇游船等经济新业态,发挥水上旅游跨部门、跨产业、跨文化、跨区域的综合性产业优势,发展船岸互动、消费链长、特色项目附加值高的特色文旅项目。三是营造休闲生活韵味。2024年南泉老街通过“修旧如旧”改造和科学业态布局,塑造“东街小资、西街烟火、南街文艺、北街生活”的特色街巷格局。胡埭梯田、董坞里驿站、雪浪天空之境等新晋乡村旅游点迅速“出圈”,状元、军嶂、冠嶂等古道焕新后成为徒步胜地。下阶段,我区将依托太湖湖岸线资源,串联产业园区、美丽乡村、特色景点,利用、整合和适当新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构建太湖108廊道的文化标识,打造以道路为载体的线性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经济产业带。

  (五)精治筑基:党建引领织密民生保障网

  滨湖区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一是筑牢民生兜底保障。持续深化综合帮扶,聚焦困难群众“急难愁盼”,完善分层分类、衔接有序、政社互补的社会大救助体系。确保符合条件的困难对象及时纳入保障范围,分层分类落实基本生活、专项、急难救助及慈善帮扶。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动态帮扶机制,加强“线上预警、线下核实”,常态化信息比对研判,及时处置风险,夯实精准救助基础。二是激发慈善协同效能。创新慈善救助模式,强化社会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打造面向困难群众的品牌慈善项目,形成政府与慈善力量协调配合新格局。大力发展冠名基金、幸福家园“社区基金”,促进互帮互助。三是创新物业治理格局。探索建立“重心下移、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综合协调机制,推动形成“政府领导、部门监督、街道负责、基层落实、党建引领、业主参与”的物业管理新格局。进一步贯彻落实《滨湖区改造提升物业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全面提升安置房和老旧小区物业服务水平,奠定长效化、规范化、高品质服务基础。

文章来源: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