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落实发展水上运动休闲消费打造健康滨湖品牌的建议的提案
发布时间:2025-08-26 16:13 [ 大 中 小 ]
信息索引号 | 014028901/2025-03933 | 生成日期 | 2025-08-26 | 公开日期 | 2025-08-26 |
文件编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发布机构 | 滨湖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 |
公开形式 | 网站、文件、政府公报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有效期 | 长期 | 公开程序 |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 体裁 | 其他 |
主题(一级) | 综合政务 | 主题(二级) | 机关事务 | 关键词 | 机关,提案,行政 |
文件下载 | |||||
效力状况 | 有效 | ||||
内容概述 | 关于加快落实发展水上运动休闲消费打造健康滨湖品牌的建议的提案 |
提案内容:
水上休闲运动产业是结合江河湖海等要素资源,以竞技体育和休闲娱乐为主要形式,涵盖相关生产制造、文旅休闲等领域的综合性经济活动,是绿色产业、幸福产业,也是享誉世界滨海城市的标志性产业,具有产业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的特征,是具有引领、集聚和放大效益的新兴产业。太湖水域总面积2338平方公里,地处太湖西北部的无锡,拥有太湖水面约594平方公里,包括贡湖湾、梅梁湖、竺山湖和宜兴西部湖区,占全湖总面积25%;拥有太湖岸线142公里,约占全湖总岸线的1/3。无锡发展水上休闲运动产业具有优越的资源禀赋、巨大的市场潜力、较好的产业基础。
一、目前我区水上运动休闲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行业标准。
水上休闲运动产业发展涉及多个部门,目前尚未建立起统一有力的行业标准及相关指导政策。涉及占用水面,涉水体育平台不能按照旅游码头和交通运输码头来进行管理。涉水平台设施在选择、规划、设计、施工、维保等方面缺失具体的实施标准。
2、水域使用不足,缺乏整体统筹规划。
目前面向大众提供水上运动服务的船艇码头数量少,基础设施网络尚未形成。受环境保护、安全隐患、城市风貌等因素影响,可开展水上运动的公共水域范围较少。水域使用申请审批部门较多、流程繁琐,缺乏高效协同的机制。水域特色未被充分发掘,部分优质水域资源被低效占用或闲置,要实现全市水域从星星点点到千帆尽过的蝶变还需全市“一盘棋”的专项规划和政策引导。
3、产业融合培育有效提升不足。
无锡水上休闲运动的文化内涵提炼不足,服务业在相关资源的产品化、产业化、市场化开发不足,旅游价值提升不够,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全季性水上休闲运动产业体系。产业发展人才缺口较大,专业化人才和专业培训相对欠缺,现有的培训机构普遍存在培训内容简单、技术力量薄弱、培训费用昂贵和系统性培训方案不够完善等问题。高水平人才、复合管理型人才严重紧缺,现有从业人员中大部分是运动员出身,缺乏管理、营销等方面综合能力。
二、对策建议
1、建立涉水管理体制机制
(1)强化统筹协调。建立自上而下各部门之间的协同治理机制。体育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作用,完善水上运动项目标准体系,指导水上运动服务及设施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培育发展水上运动休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
(2)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明确管理职责。2024年10月省发展改革委、省体育局等十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水上运动休闲消费的意见》提出13条政策举措,着力破除制约水上运动休闲消费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动水上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因此我市也应尽快研究编制无锡市水上运动产业管理相关政策办法,明确行业适用范围、部门管理职责、经营主体责任、审批监管流程等,重点明确水上运动赛事项目和从业者服务与备案管理、水上运动旅游项目和相关旅行社监督管理、岸上新建设运营码头(站、点)审批管理、水域航道开放使用等事项的职责分工。
(3)加强配套保障。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水上运动项目立项审批流程,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与服务。围绕水上运动公共设施建设运营、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公益性赛事活动承办等领域,进一步健全政府购买体制机制。
2、扩大水上运动场地供给
(1)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在综合考虑防洪、供水、航道、生态等安全要求的基础上,有序开放水域资源,用于发展水上运动。目前无锡热门的水上运动只是在大剧院附近0.3平方公里左右的东蠡湖水域展开,只占蠡湖总面积的3%,希望在西蠡湖尤其是有“小三亚”雅号的渔父岛和百米高喷两个水域也能开展水上运动,并针对老百姓提供免费使用时间段,营造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围。
(2)完善载体设施配套。合理利用专用水域附近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土地、闲置厂房等资源,搭建码头、通道、更衣、冲淋、急救等配套设施,建成一批便民利民、安全可靠、常态化开放的水上运动场地设施。编制全市公共水域水上运动地图,规划设计水上休闲运动项目布局的水域位置、使用时段及运动项目,合理利用水域。
3、加强资源深挖,培育发展特色项目。
结合本土自身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培育发展赛艇、帆船帆板、皮划艇、龙舟、摩托艇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水上运动项目。搭建“水上休闲运动+”产业体系,重点在水上运动赛事、体验、教育培训、会展等体育服务领域和水上运动用品、装备、服装等体育制造领。强化赛事引领带动,构建多层次多样化水上运动赛事体系,持续开展青少年和群众性水上运动赛事活动,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赛事。
4、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加强与国内外水上运动体育高水平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及协会、俱乐部的合作,引进各类水上休闲运动项目训练教学、运动培训等,同时为裁判员、指导员提供初级、中级、高级等各阶段不间断培训升造机会,着力打造国内外一流的水上运动培训中心,培养竞技型、经济型、管理型等各类体育专业人才,提升旅游服务的专业化、标准化和特色化水平。完善水上运动专业人才招引政策,加强体育领军、创意、经营管理、服务和体育用品研发、制造、销售等人才队伍建设。
答复内容:
一、滨湖水上运动发展情况
2024年江苏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水上运动休闲消费的意见》,提出加快推动水上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更多亲水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滨湖区作为一线湖湾区,境内坐拥353平方公里的太湖、250条河道,水面率达60%。滨湖区依托太湖、蠡湖等优秀水域资源,水上项目赛事品牌不断擦亮,通过开展皮划艇、龙舟、OP帆船、桨板、帆船等项目,成功举办太湖杯帆船赛、全民健身皮划艇赛、全国青少年帆船联赛等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水上运动品牌赛事。市民参加水上运动的热情也日益高涨,各类水上运动项目的竞赛、活动参与人数达50余万人次,惠及了各大企事业单位及中小学校,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水上运动爱好者们提供了良好的水上运动平台。蠡湖水上运动基地,多次荣获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省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省十佳体育公园等称号。举办的环太湖国际帆船拉力赛、中国帆船超级联赛、中国家庭帆船赛等赛事活动也得到了市民的关注和喜爱。
二、水上运动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国民休闲健身需求的日益增长,水上运动发展还存在规模小、发展滞后、品牌效益不明显的情况。主要表现在:
1、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目前水上运动基地基本都是临时码头,接待量有限,岸上配套用房不足,无法提供舒适、高端的配套服务。对比宁波、上海等城市,硬件基础设施差距较大。
2、赛事活动资金不足。全民健身各项水上运动赛事的资金有限,自身培育更高级别和规格的赛事落户困难,难以形成较高的品牌价值。
3、水上运动专业和管理人才不足。适合体育板块的人才培养、引进政策不够完善,不利于水上运动人才集聚,影响了水上运动竞技水平提升和发展。
4、宣传推广力度不够。无锡作为滨水休闲城市,旅游形象和城市名片宣传中侧重环境和资源的宣传,对于滨水运动、赛事及项目的宣传较少。
三、加快落实水上运动发展的相关举措
滨湖区拥有天然的水域优势,从“水生态”到“水经济”,需合理开发,统筹优化,打造滨湖水上运动新IP。
一是赛事引流,推动水上运动出圈。
加大全民健身水上运动活动的频次,结合水域特色、节庆开展龙舟赛、皮划艇、桨板等全民健身活动。积极承办国际国内高级别水上运动赛事,持续办好环太湖帆船赛、铁人三项等已有赛事,打响蠡湖水上运动品牌IP, 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水上运动,加大水上运动的推广普及。积极向上争取,制定水上运动产业政策,争取资金保障,更好地服务我区水上运动发展。通过赛事引领,加强宣传报道,提升城市形象。
二是完善设施,做好管理服务保障。
开展水上运动的水域必须层层筛选,满足水质好、安全指数高、制度规范、应急保障到位等要求。一是水利、交通、自规、生态环境、文体旅游等部门,在符合航道、生态等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汛期、天气等因素,分时段有序开放水域资源。二是合理利用现有的码头、闲置用房等,建设用于水上运动的码头、急救、服务配套等场地设施。三是水利、交通等部门联动,为水上运动审批、备案做好制度保障。四是文体旅游部门对水上运动经营单位,做好应急预案等安全措施的督促检查工作。
三是整合资源,构建水上运动体系。
引进专业的水上运动俱乐部,开展青少年培训、轻量体验、区域赛事活动,满足市民多样化的水上运动需求。一是开展水上运动进校园,普及水上运动、水上救援知识。二是在安全系数较高的水域,开展皮划艇等难度较小的水上运动体验式旅游项目。三是组织社区比赛、企业比赛等,丰富区域内水上运动活动。通过专业的水上俱乐部经营,多部门协同,共同探索水上运动精细化管理,逐步打造规范的水上运动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