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北岸,创新浪潮奔涌;山水之间,智慧火花激荡。8月8日,2025山水东路科创谷创新合作交流会举行,以“人才、科创、产业”为三大主轴,汇聚百余名院士专家、创新创业人才代表,共话科技创新、共谋未来发展。
国务院原参事、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原首席经济学家汤敏,人社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才战略与政策研究室主任李学明,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邢纪红,江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倪松涛,欧洲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王承祥,区委书记、区长李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勇,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专职副主任冯益民,市科技局副局长朱华章,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余仁昌,区领导朱隽昉、胡巍以及高校院所、重点企业、金融机构代表出席活动。
邢纪红在致辞时表示,东南大学与无锡合作已久、情谊深厚,双方聚焦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探索建立校地合作新模式,持续拓展和丰富合作内涵,在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上涌现了一系列新成果。展望未来,东南大学将继续深化与无锡的校地合作,以更高境界格局服务国家战略,以更大探索力度创新制度机制,以更高质量水准建好无锡校区,助力山水东路科创谷成为科技创新的高地、人才汇聚的宝地、产业发展的热土,携手为江苏建设高水平科技强省、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大力量。
李平在致辞时表示,山水东路是滨湖乃至无锡“科”味最浓的山水画廊、“创”意最足的锦绣缎带。去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滨湖以路为轴、串珠成链,全面启动山水东路科创谷建设,致力打造“高创新度、高集聚度、高标识度”的“太湖之眼”。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以“会”为媒,碰撞智慧火花、分享真知灼见;期待各大高校院所立足自身科研优势,助推更多优质项目落地滨湖;诚邀广大企业家聚焦这片创新之谷、产业之谷、财富之谷,共享科创集聚优势和政策叠加红利。滨湖也将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院所、高校、企业在科创谷大施所能、大显身手、大展宏图。
集智聚才,全链路赋能人才成长。当前,滨湖正全力打造科创谷“人才特区”,为全方位鼓励科研人才、青年人才自主创业,此次交流会重磅推出“六个一”青年创新创业支持体系,通过“一个免费工位、一笔启动资金、一支天使基金、一名服务专员、一间人才公寓、一套就业保障”的全链条服务,持续放大引才磁场效应。
同步设立的滨湖区大学生湖湾创业学院,有效整合高校学科优势与地方产业资源,旨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定制化创业素质培训和个性化项目孵化服务;三名行业资深代表受聘成为首批“创业导师”。秉承“选拔最优秀的学生、选择最优秀的导师、精选最优秀的企业、培养最卓越的人才”理念,江南大学与滨湖区内重点院所、企业合作开办“产业创新班”、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实践探索“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模式。
孕育成果,全方位激活科创动能。会上揭牌的山水东路科创谷创新平台集群,涵盖无锡市微纳加工中试服务平台、海洋装备中试服务平台以及深海装备概念验证中心、临床医学概念验证中心,将提供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全流程支持。
为加速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创新资源“无缝对接”,区科技局与上海技术交易所现场签署科技成果转化赋能合作协议,携手探索科技体制改革新路径。科技成果转化“两张清单”制度创新建立,此次发布的首批“院所高校能力清单”(92项)与“企业技术需求清单”(38项),涵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多个领域,将有力促进供需双方精准对接、匹配资源。
太湖人才高校公益发展基金的设立,为校地协同进一步注入动能。
厚植产业,全要素涵养产业雨林。山水东路科创谷现已集聚高科技企业3000余家,如何更好激发要素效能,让这片产业沃土迸发出更强劲的创新因子?从资金方面来看,会上发布了总规模20亿元的滨湖区科创产业基金集群,覆盖科创企业孵化、培育、成长全生命周期。
从产业空间布局来看,现场亮相的在锡高校院所技术成果创新转化园区,将通过“1+1+N”模式(1个公共服务平台+1个校友经济服务中心+N个高校院所技术转移中心),构建高效联动、深度融合、开放共享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
同步启动共建的民用航空电子产业园和申威信创产业园,将为科创谷加速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供有力支撑。在“山水问道”环节,汤敏、王承祥、李学明三位大咖围绕人工智能、6G移动通信、人才发展等话题,分享前沿学术观点与行业动态。
来源:无锡滨湖发布公众号
![]() |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网站声明|隐私安全|联系我们|网站访问量:
版权所有: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苏ICP备08115729号-2 公安备案号:32021102000842 网站标识码:3202110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