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滨湖区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
发布时间:2025-07-30 17:15 [ 大 中 小 ]
无锡市滨湖区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
无锡市滨湖区统计局
(2025年7月30日)
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规定和《区政府关于做好我区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的通知》(锡滨政发〔2023〕10 号)要求,我区进行了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23年12月31日,普查的时期资料为2023年度,普查对象是我区行政区域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按照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在各街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广大普查人员两年来的艰辛努力以及全区范围内普查对象的积极配合,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全面完成综合试点、单位清查、普查登记、事后质量抽查、汇总评估等各项任务,并顺利通过省市质量抽查。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现将滨湖区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体情况
(一)单位情况
2023年末,全区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29062个,比2018年末增加 6865个,增长30.9%;产业活动单位[1]31564个,增加7487个,增长28.8%(详见表1)。
表1 单位数
|
单位数(个) |
比重(%) |
一、法人单位 |
29062 |
100.0 |
企业法人 |
27850 |
95.9 |
机关、事业法人 |
444 |
1.5 |
社会团体 |
184 |
0.6 |
其他法人 |
584 |
2.0 |
二、产业活动单位 |
31564 |
100.0 |
第二产业 |
7990 |
25.3 |
第三产业 |
23574 |
74.7 |
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7078个,占24.4%;制造业5633个,占19.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482个,占12%。
表2 按行业门类分组的法人单位数
|
法人单位 |
|
---|---|---|
数量(个) |
比重(%) |
|
合 计 |
29062 |
100.0 |
农、林、牧、渔业* |
8 |
0.0 |
制造业 |
5633 |
19.4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17 |
0.1 |
建筑业 |
2195 |
7.6 |
批发和零售业 |
7078 |
24.4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782 |
2.7 |
住宿和餐饮业 |
429 |
1.5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2394 |
8.2 |
金融业 |
67 |
0.2 |
房地产业 |
866 |
3.0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3482 |
12.0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2811 |
9.7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246 |
0.8 |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745 |
2.6 |
教育 |
309 |
1.1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333 |
1.1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1158 |
4.0 |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
509 |
1.8 |
注:表中农、林、牧、渔业仅包括从事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的法人单位。表中房地产业包括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
(二)从业人员
2023年末,全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36.01万人,比2018年末增加5.33万人,增长17.4%,其中女性从业人员15.02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5.1万人,增加1.25万人,增长9%;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0.91万人,增加3.99万人,增长23.6%。
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制造业11.23万人,占31.2%;建筑业3.85万人,占10.7%;批发和零售业3.55万人,占9.9%。
表3 按行业门类分组的法人单位从业人员
|
法人单位 从业人员 (人) |
|
法人单位 从业人员 (比重) |
|
其中:女性 |
其中:女性(比重) |
|||
合 计 |
360101 |
150242 |
100.0 |
41.7 |
农、林、牧、渔业* |
22 |
10 |
0.0 |
45.5 |
制造业 |
112269 |
41005 |
31.2 |
36.5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156 |
47 |
0.0 |
30.1 |
建筑业 |
38527 |
7297 |
10.7 |
18.9 |
批发和零售业 |
35510 |
16645 |
9.9 |
46.9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3840 |
1106 |
1.1 |
28.8 |
住宿和餐饮业 |
20116 |
12661 |
5.6 |
62.9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17951 |
6860 |
5.0 |
38.2 |
金融业 |
8419 |
5637 |
2.3 |
67.0 |
房地产业 |
13649 |
7254 |
3.8 |
53.1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27043 |
11865 |
7.5 |
43.9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20904 |
7017 |
5.8 |
33.6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7234 |
2627 |
2.0 |
36.3 |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6802 |
3802 |
1.9 |
55.9 |
教育 |
16771 |
9870 |
4.7 |
58.9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15128 |
10532 |
4.2 |
69.6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5741 |
2562 |
1.6 |
44.6 |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
10019 |
3445 |
2.8 |
34.4 |
|
(三)资产负债状况和营业收入
2023年末,全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资产(不含金融业)总计8920.50亿元,比2018年末增加3141.24亿元,增长54.4%。其中,第二产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2274.20亿元,增加1135.83亿元,增长99.8%;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6646.3亿元,增加2005.41亿元,增长43.2%。
2023年末,全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负债(不含金融业)合计4632.88亿元,比2018年末增加1278.55亿元,增长38.1%。其中,第二产业法人单位负债合计1070.26亿元,增加517.17亿元,增长93.5%;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负债合计3562.62亿元,增加761.38亿元,增长27.2%。
2023年,全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不含金融业)3085.46亿元,比2018年增加1065.11亿元,增长52.7%。其中,第二产业营业收入1422.24亿元,增加481.
35亿元,增长51.2%;第三产业营业收入1663.22亿元,增加583.76亿元,增长54.1%(详见表4)。
表4 按行业门类分组的单位主要经济指标
|
法人单位 资产总计 (亿元) |
法人单位 负债合计 (亿元) |
企业法人单位 营业收入 (亿元) |
|||
合 计 |
8920.5 |
4632.88 |
3085.46 |
|||
农、林、牧、渔业* |
4.95 |
1.92 |
0.05 |
|||
制造业 |
1798.40 |
739.20 |
1108.32 |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12.19 |
6.04 |
1.67 |
|||
建筑业 |
463.61 |
325.02 |
312.27 |
|||
批发和零售业 |
523.88 |
334.65 |
887.94 |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62.93 |
43.94 |
29.88 |
|||
住宿和餐饮业 |
52.57 |
39.38 |
48.79 |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331.82 |
105.34 |
121.23 |
|||
金融业 |
_ |
_ |
_ |
|||
房地产业 |
1532.83 |
1101.59 |
235.88 |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2015.25 |
1138.70 |
112.61 |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787.04 |
263.09 |
111.18 |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703.56 |
283.89 |
45.63 |
|||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35.45 |
13.22 |
10.61 |
|||
教育 |
120.01 |
36.13 |
3.26 |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109.84 |
45.22 |
13.92 |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125.69 |
99.12 |
42.24 |
|||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
240.48 |
56.43 |
|
|||
注:表中农、林、牧、渔业仅包括从事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的单位数据。表中企业法人单位,包括机构类型为企业的法人单位,以及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事业法人单位、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和基金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除宗教活动场所以外的机构类型为其他组织机构的法人单位。表中房地产业包括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 |
二、工业
(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23年末,全区共有工业企业法人单位5649个,比2018年末增长4.8%;从业人员11.24万人,比2018年末增长7.3%。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5568个,占98.6%;港澳台投资企业26个,占0.5%;外商投资企业55个,占1%。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内资企业9.70万人,占86.3%;港澳台投资企业0.21万人,占1.8%;外商投资企业1.33万人,占11.9%(详见表5)。
表5 按登记注册统计类别分组的工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
企业法人单位 (个) |
从业人员 (人) |
合 计 |
5649 |
112374 |
内资企业 |
5568 |
97010 |
港澳台投资企业 |
26 |
2045 |
外商投资企业 |
55 |
13319 |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制造业5632个,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7个,分别占99.7%和0.3%。在工业行业大类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企业法人单位数位居前三位,分别占33.5%、17.6%和13.0%。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制造业11.22万人,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05人,分别占99.9%和0.1%。在工业行业大类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从业人员数位居前三位,分别占27.6%、13.4%和11.1%(详见表6)。
表6 按行业大类分组的工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
企业法人单位 (个) |
从业人员 (人) |
合 计 |
5649 |
112374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6 |
119 |
食品制造业 |
39 |
1172 |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
19 |
429 |
纺织业 |
41 |
733 |
纺织服装、服饰业 |
51 |
1027 |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
NA |
NA |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
33 |
200 |
家具制造业 |
13 |
141 |
造纸和纸制品业 |
31 |
198 |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
96 |
1616 |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
31 |
500 |
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 |
NA |
NA |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
25 |
347 |
医药制造业 |
19 |
7257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6 |
498 |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
182 |
3783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62 |
693 |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60 |
1058 |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69 |
1644 |
金属制品业 |
732 |
12513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1893 |
31000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996 |
15071 |
汽车制造业 |
122 |
7779 |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
45 |
1952 |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406 |
6181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223 |
8345 |
仪器仪表制造业 |
324 |
7379 |
其他制造业 |
12 |
79 |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
NA |
NA |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
89 |
455 |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
11 |
44 |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5 |
61 |
(二)主要经济指标
2023年末,工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1807.60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105.8%;负债合计743.71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92.8%。
2023年,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109.99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60.2%(详见表7)。
表7 按行业大类分组的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要经济指标
|
资产总计 (亿元) |
负债合计 (亿元) |
营业收入 (亿元) |
合 计 |
1807.60 |
743.71 |
1109.99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0.64 |
0.44 |
1.00 |
食品制造业 |
14.70 |
3.97 |
5.92 |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
3.57 |
1.50 |
3.00 |
纺织业 |
6.87 |
3.65 |
4.71 |
纺织服装、服饰业 |
7.04 |
3.83 |
5.87 |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
0.08 |
0.05 |
0.09 |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
1.11 |
0.66 |
1.14 |
家具制造业 |
0.82 |
0.45 |
0.62 |
造纸和纸制品业 |
1.67 |
0.96 |
0.65 |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
19.22 |
10.47 |
16.57 |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
3.05 |
1.21 |
2.33 |
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 |
0.10 |
0.02 |
0.02 |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
4.68 |
2.22 |
4.83 |
医药制造业 |
264.65 |
29.79 |
122.52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3.53 |
1.55 |
3.32 |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
31.57 |
16.80 |
27.26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15.65 |
11.00 |
11.62 |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21.02 |
7.22 |
12.79 |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19.31 |
13.27 |
41.65 |
金属制品业 |
195.84 |
87.44 |
143.78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296.17 |
134.98 |
226.22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225.77 |
133.77 |
143.05 |
汽车制造业 |
109.04 |
45.83 |
66.73 |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
32.46 |
18.33 |
17.23 |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60.27 |
30.19 |
54.73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367.40 |
136.86 |
120.12 |
仪器仪表制造业 |
86.69 |
40.15 |
67.91 |
其他制造业 |
0.35 |
0.16 |
0.58 |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
1.56 |
1.29 |
0.53 |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
3.61 |
1.12 |
1.50 |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
0.77 |
0.34 |
1.41 |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8.41 |
4.19 |
0.27 |
(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详见表8。
表8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
单位 |
产量 |
工业自动调节仪表与控制系统 |
万台(套) |
649.39 |
电动机 |
亿瓦 |
20.65 |
房间空气调节器 |
万台 |
183.84 |
配电或电器控制设备(等于或小于11万伏) |
万台(套、面) |
150.00 |
电子元件 |
亿只 |
105.10 |
商品混凝土 |
万立方米 |
98.27 |
集成电路 |
亿块 |
79.93 |
气动元件 |
万件 |
46.18 |
多色印刷品 |
万对开色令 |
9.86 |
钢材 |
万吨 |
8.93 |
三、建筑业
(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23年末,全区共有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2195个,比2018年末增长55.1%;从业人员3.85万人,比2018年末增长13.8%。
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2192个,占99.9%;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内资企业3.85万人,占99.99%。港(详见表9)。
表9 按登记注册统计类别分组的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
企业法人单位 (个) |
从业人员 (人) |
合 计 |
2195 |
38527 |
内资企业 |
2192 |
38524 |
港澳台投资企业 |
NA |
NA |
外商投资企业 |
NA |
NA |
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中,房屋建筑业占19.6%,土木工程建筑业占19.5%,建筑安装业占17.7%,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业占43.1%。
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房屋建筑业占24.3%,土木工程建筑业占24.5%,建筑安装业占30.2%,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业占21.0%(详见表10)。
表10 按行业大类分组的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
企业法人单位 (个) |
从业人员 (人) |
合 计 |
2195 |
38527 |
房屋建筑业 |
431 |
9366 |
土木工程建筑业 |
428 |
9428 |
建筑安装业 |
389 |
11624 |
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业 |
947 |
8109 |
(二)主要经济指标
2023年末,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463.61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77.9%;负债合计325.02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93.9%。
2023年,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12.26亿元,比2018年增长25.5%(详见表11)。
表11 按行业大类分组的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要经济指标
|
资产总计 (亿元) |
负债合计 (亿元) |
营业收入 (亿元) |
合 计 |
463.61 |
325.02 |
312.26 |
房屋建筑业 |
163.07 |
135.50 |
90.05 |
土木工程建筑业 |
163.43 |
112.02 |
89.73 |
建筑安装业 |
99.83 |
55.97 |
100.19 |
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业 |
37.28 |
21.52 |
32.29 |
四、批发和零售业
(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23年末,全区共有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7078个,从业人员3.55万人,分别比2018年末增长50.0%和33.2%。
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中,批发业占77.5%,零售业占22.5%。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批发业占68.7%,零售业占31.3%(详见表12)。
表12 按行业中类分组的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
企业法人单位 (个) |
从业人员 (人) |
合 计 |
7078 |
35510 |
批发业 |
5485 |
24405 |
农、林、牧、渔产品批发 |
97 |
451 |
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批发 |
283 |
1695 |
纺织、服装及家庭用品批发 |
552 |
2470 |
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批发 |
220 |
824 |
医药及医疗器材批发 |
171 |
1159 |
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批发 |
1525 |
6459 |
机械设备、五金产品及电子产品批发 |
2403 |
10540 |
贸易经纪与代理 |
94 |
344 |
其他批发业 |
5485 |
24405 |
零售业 |
1593 |
11105 |
综合零售 |
73 |
2496 |
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专门零售 |
337 |
1134 |
纺织、服装及日用品专门零售 |
219 |
831 |
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专门零售 |
163 |
875 |
医药及医疗器材专门零售 |
97 |
1939 |
汽车、摩托车、零配件和燃料及其他动力销售 |
128 |
1553 |
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专门零售 |
220 |
1056 |
五金、家具及室内装饰材料专门零售 |
217 |
704 |
货摊、无店铺及其他零售业 |
139 |
517 |
(二)主要经济指标
2023年末,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523.88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127.4%;负债合计334.65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98.2%。
2023年,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887.94亿元,比2018年增长60.7%(详见表13)。
表13 按行业中类分组的批发和零售业
企业法人单位主要经济指标
|
资产总计 (亿元) |
负债合计 (亿元) |
营业收入 (亿元) |
合 计 |
523.88 |
334.65 |
887.94 |
批发业 |
413.90 |
254.36 |
724.05 |
农、林、牧、渔产品批发 |
2.62 |
1.36 |
3.37 |
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批发 |
20.71 |
15.24 |
18.73 |
纺织、服装及家庭用品批发 |
22.64 |
16.34 |
45.71 |
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批发 |
11.50 |
7.33 |
43.30 |
医药及医疗器材批发 |
31.09 |
14.64 |
22.39 |
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批发 |
210.05 |
119.17 |
418.45 |
机械设备、五金产品及电子产品批发 |
105.67 |
72.29 |
151.43 |
贸易经纪与代理 |
6.61 |
5.85 |
14.69 |
其他批发业 |
3.01 |
2.14 |
5.98 |
零售业 |
109.98 |
80.29 |
163.89 |
综合零售 |
9.83 |
10.39 |
22.24 |
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专门零售 |
14.25 |
11.99 |
8.59 |
纺织、服装及日用品专门零售 |
4.49 |
4.18 |
5.37 |
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专门零售 |
4.59 |
2.44 |
4.05 |
医药及医疗器材专门零售 |
22.40 |
20.40 |
10.56 |
汽车、摩托车、零配件和燃料及其他动力销售 |
30.79 |
17.34 |
64.65 |
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专门零售 |
11.95 |
5.04 |
13.07 |
五金、家具及室内装饰材料专门零售 |
6.29 |
4.11 |
10.25 |
货摊、无店铺及其他零售业 |
5.39 |
4.40 |
25.11 |
五、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23年末,全区共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778个,从业人员0.38万人,分别比2018年末增长89.3%和下降55.7%(详见表14)。
表14 按行业大类分组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
企业法人单位 (个) |
从业人员 (人) |
合 计 |
778 |
3816 |
道路运输业 |
612 |
2901 |
水上运输业 |
6 |
47 |
航空运输业 |
NA |
NA |
管道运输业 |
NA |
NA |
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 |
71 |
474 |
装卸搬运和仓储业 |
77 |
306 |
邮政业 |
10 |
84 |
(二)主要经济指标
2023年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62.91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5.0%;负债合计43.94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37.7%。
2023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9.88亿元,比2018年增长60.0%(详见表15)。
表15 按行业大类分组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企业法人单位主要经济指标
|
资产总计 (亿元) |
负债合计 (亿元) |
营业收入 (亿元) |
合 计 |
62.91 |
43.94 |
29.88 |
道路运输业 |
53.82 |
36.22 |
15.53 |
水上运输业 |
0.10 |
0.10 |
0.75 |
航空运输业 |
0.0 |
0.0 |
0.0 |
管道运输业 |
0.0 |
0.0 |
0.0 |
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 |
7.55 |
6.53 |
12.71 |
装卸搬运和仓储业 |
1.12 |
0.82 |
0.57 |
邮政业 |
0.32 |
0.26 |
0.32 |
六、住宿和餐饮业
(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23年末,全区共有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429个,从业人员2.01万人,分别比2018年末增长30.8%和12.5%。
在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中,住宿业占23.5%,餐饮业占76.5%。在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住宿业占12.4%,餐饮业占87.6%(详见表16)。
表16 按行业中类分组的住宿和餐饮业
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
企业法人单位 (个) |
从业人员 (人) |
合 计 |
429 |
20116 |
住宿业 |
101 |
2495 |
旅游饭店 |
24 |
1833 |
一般旅馆 |
64 |
583 |
民宿服务 |
11 |
39 |
其他住宿业 |
2 |
40 |
餐饮业 |
328 |
17621 |
正餐服务 |
283 |
7287 |
快餐服务 |
19 |
9669 |
饮料及冷饮服务 |
13 |
558 |
餐饮配送及外卖送餐服务 |
6 |
88 |
其他餐饮业 |
7 |
19 |
(二)主要经济指标
2023年末,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52.57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45.9%;负债合计39.38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88.7%。
2023年,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8.79亿元,比2018年增长77.9%(详见表17)。
表17 按行业中类分组的住宿和餐饮业
企业法人单位主要经济指标
|
资产总计 (亿元) |
负债合计 (亿元) |
营业收入 (亿元) |
合 计 |
52.57 |
39.38 |
48.79 |
住宿业 |
24.23 |
17.11 |
7.99 |
旅游饭店 |
18.83 |
11.87 |
6.37 |
一般旅馆 |
4.77 |
4.80 |
1.39 |
民宿服务 |
0.59 |
0.26 |
0.16 |
其他住宿业 |
0.04 |
0.17 |
0.08 |
餐饮业 |
28.34 |
22.27 |
40.80 |
正餐服务 |
17.83 |
14.22 |
16.85 |
快餐服务 |
9.30 |
6.76 |
20.38 |
饮料及冷饮服务 |
1.16 |
1.24 |
3.37 |
餐饮配送及外卖送餐服务 |
0.04 |
0.05 |
0.14 |
其他餐饮业 |
0.01 |
0.01 |
0.05 |
七、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23年末,全区共有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2388个,从业人员1.75万人,分别比2018年末增长72.3%和34.8%(详见表18)。
表18 按行业大类分组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
企业法人单位 (个) |
从业人员 (人) |
合 计 |
2388 |
17526 |
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 |
33 |
1172 |
互联网和相关服务 |
193 |
970 |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2162 |
15384 |
(二)主要经济指标
2023年末,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330.57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144.8%;负债合计104.87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69.5%。
2023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21.23亿元,比2018年增长150.7%(详见表19)。
表19 按行业大类分组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企业法人单位主要经济指标
|
资产总计 (亿元) |
负债合计 (亿元) |
营业收入 (亿元) |
合 计 |
330.57 |
104.87 |
121.23 |
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 |
56.36 |
9.70 |
6.81 |
互联网和相关服务 |
4.67 |
3.88 |
5.56 |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269.54 |
91.29 |
108.86 |
八、房地产业
(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23年末,全区共有房地产业企业法人单位862个,比2018年末增长45.4%。其中,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120个,物业管理企业337个,房地产中介服务企业296个,分别比2018年末增长17.6%、36.4%和62.6%。
2023年末,全区房地产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1.36万人,比2018年末增长17.7%。其中,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826人,比2018年末下降57.0%;物业管理企业1.03万人,比2018年末增长30.9%;房地产中介服务企业0.13万人,比2018年末下降5.6%(详见表20)。
表20 按行业中类分组的房地产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
企业法人单位 (个) |
从业人员 (人) |
合 计 |
862 |
13649 |
房地产开发经营 |
120 |
826 |
物业管理 |
337 |
10269 |
房地产中介服务 |
296 |
1346 |
房地产租赁经营 |
101 |
1118 |
其他房地产业 |
8 |
90 |
在房地产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占98.3%,港澳台投资企业占1.5%,外商投资企业占0.2%。
在房地产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内资企业占98.6%,港澳台投资企业占1.4%。(详见表21)。
表21 按登记注册统计类别分组的房地产业
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
企业法人单位 (个) |
从业人员 (人) |
合 计 |
862 |
13649 |
内资企业 |
847 |
13459 |
港澳台投资企业 |
13 |
186 |
外商投资企业 |
NA |
NA |
(二)主要经济指标
2023年末,全市房地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1532.83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28.9%。其中,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1065.21亿元,比2018年末下降3.3%;物业管理企业64.41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577.3%;房地产中介服务企业66.28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790.9%。房地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负债合计1101.59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21.1%。
2023年,房地产业企业法人单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35.89亿元,比2018年增长34.5%(详见表22)。
表22 按行业中类分组的房地产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要经济指标
|
资产总计 (亿元) |
负债合计 (亿元) |
营业收入 (亿元) |
合 计 |
1532.83 |
1101.59 |
235.89 |
房地产开发经营 |
1065.21 |
801.7 |
209.59 |
物业管理 |
64.41 |
42.68 |
15 |
房地产中介服务 |
66.28 |
62.81 |
4.54 |
房地产租赁经营 |
98.11 |
63.6 |
6.52 |
其他房地产业 |
238.83 |
130.81 |
0.24 |
九、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23年末,全区共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3438个,从业人员2.7万人,分别比2018年末增长27.0%和38.5%。
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中,租赁业占6.6%,商务服务业占93.4%。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租赁业占6.2%,商务服务业占93.9%(详见表23)。
表23 按行业大类分组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
企业法人单位 (个) |
从业人员 (人) |
合 计 |
3438 |
26957 |
租赁业 |
228 |
1677 |
商务服务业 |
3210 |
25280 |
(二)主要经济指标
2023年末,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2014.88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52.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负债合计1138.13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52.5%。
2023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12.61亿元,比2018年增长44.0%(详见表24)。
表24 按行业大类分组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企业法人单位主要经济指标
|
资产总计 (亿元) |
负债合计 (亿元) |
营业收入 (亿元) |
合 计 |
2014.88 |
1138.13 |
112.61 |
租赁业 |
58.87 |
28.65 |
10.66 |
商务服务业 |
1956.02 |
1109.48 |
101.94 |
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一)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23年末,全区共有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法人单位2811个,从业人员2.09万人,分别比2018年末增长29.2%和31.2%。其中,企业法人单位2782个,从业人员1.93万人,分别比2018年末增长30.4%和31.1%(详见表25)。
表25 按行业大类分组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
企业法人单位 (个) |
从业人员 (人) |
合 计 |
2782 |
19345 |
研究和试验发展 |
641 |
3612 |
专业技术服务业 |
1475 |
13284 |
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 |
666 |
2449 |
(二)主要经济指标
2023年末,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737.62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17.0%;负债合计258.35亿元,比2018年末下降30.6%。
2023年,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11.18亿元,比2018年增长35.1%(详见表26)。
表26 按行业大类分组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企业法人单位主要经济指标
|
资产总计 (亿元) |
负债合计 (亿元) |
营业收入 (亿元) |
合 计 |
737.62 |
258.35 |
111.18 |
研究和试验发展 |
478.70 |
100.66 |
22.63 |
专业技术服务业 |
204.62 |
110.61 |
72.75 |
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 |
54.30 |
47.08 |
15.80 |
十一、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一)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23年末,全区共有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法人单位246个,从业人员0.72万人,分别比2018年末增长41.4%和45.5%。其中,行政事业及非企业法人单位30个,比2018年末下降26.8%;从业人员501人,比2018年末下降76.3%。
(二)主要经济指标
2023年末,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447.54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14.2%;负债合计266.30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28.7%。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5.63亿元,比2018年增长44.6%。
行政事业及非企业法人单位年末资产256.02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407.3%。本年支出(费用)合计11.53亿元,比2018年增长365.2%。
十二、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23年末,全区共有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634个,从业人员0.56万人,分别比2018年末增长23.8%和下降4.1%(详见表27)。
表27 按行业大类分组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
企业法人单位 (个) |
从业人员 (人) |
合 计 |
634 |
5584 |
居民服务业 |
297 |
1984 |
机动车、电子产品和日用产品修理业 |
204 |
840 |
其他服务业 |
133 |
2760 |
(二)主要经济指标
2023年末,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23.95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140.5%;负债合计10.98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90.3%。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61亿元,比2018年增长80.8%(详见表28)。
表28 按行业大类分组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企业法人单位主要经济指标
|
资产总计 (亿元) |
负债合计 (亿元) |
营业收入 (亿元) |
合 计 |
23.95 |
10.98 |
10.61 |
居民服务业 |
18.29 |
7.08 |
5.23 |
机动车、电子产品和日用产品修理业 |
3.57 |
2.30 |
2.33 |
其他服务业 |
2.09 |
1.60 |
3.05 |
十三、教育
(一)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23年末,全区共有教育法人单位309个,从业人员1.68万人,分别比2018年末增长1.6%和14.5%。其中,行政事业及非企业法人单位108个,从业人员1.52万人,分别比2018年末下降11.5%和增长14.7%。
(二)主要经济指标
2023年末,教育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6.12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240.0%;负债合计4.15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169.5%。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26亿元,比2018年增长199.1%。
行政事业及非企业法人单位年末资产113.89亿元,比2018年末下降11.2%。本年支出(费用)合计65.24亿元,比2018年增长9.0%。
十四、卫生和社会工作
(一)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23年末,全区共有卫生和社会工作法人单位333个,从业人员1.51万人,分别比2018年末增长41.1%和36.9%。其中,行政事业及非企业法人单位134个,比2018年末下降2.9%;从业人员0.98万人,增长31.6%。
(二)主要经济指标
2023年末,卫生和社会工作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24.79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304.4%;负债合计14.71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364.0%。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3.92亿元,比2018年增长154.5%。
行政事业及非企业法人单位年末资产85.05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53.7%。本年支出(费用)合计75.41亿元,比2018年增长53.9%。
十五、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一)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23年末,全区共有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法人单位1158个,从业人员0.57万人,分别比2018年末增长12.7%和下降13.4%。其中,企业法人单位1112个,从业人员0.55万人,分别比2018年末增长14.9%和下降10.8%。
(二)主要经济指标
2023年末,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124.91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19.0%;负债合计98.71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23.7%。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2.24亿元,比2018年下降18.5%。
行政事业及非企业法人单位年末资产0.78亿元,比2018年末下降33.9%。本年支出(费用)合计0.65亿元,比2018年增长30.9%。
十六、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2023年末,全区共有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法人单位509个,比2018年末增长17%;从业人员1万人,增长40.2%。行政事业及非企业法人单位本年支出(费用)合计98.8亿元,比2018年增长149%。
十七、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2023年末,全区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167[2]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28.5%。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8个,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法人单位的16.8%;高端装备制造业65个,占38.9%;新材料产业17个,占10.2%;生物产业19个,占11.4%;新能源汽车产业6个,占3.6%;新能源产业8个,占4.8%;绿色环保产业21个,占12.6%;航空航天产业5个,占3.0%。
(二)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2023年末,全区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动的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154个,占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的44.6%。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54个,占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法人单位的35.1%;数字创意产业61个,占39.6%。
- 高技术产业
(一)高技术制造业
2023年末,全区共有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95个,占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的16.2%。
2023年,全区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96.38亿元,占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的33.6%。
2023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全年专利申请量654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34件,发明专利申请所占比重为35.8%,比规模以上制造业平均水平高9.6个百分点。
(二)高技术服务业
2023年末,全区共有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146个,占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的42.3%。其中,信息服务67个,占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的45.9%;专业技术服务业的高技术服务39个,占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的26.7%。
2023年,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99.07亿元,占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的45.5%。
十九、数字经济核心产业
2023年末,全市共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法人单位3805个,从业人员4.21万人。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24.60亿元。
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法人单位中,数字产品制造业603个,占15.8%;数字产品服务业646个,占17.0%;数字技术应用业1772个,占46.6%;数字要素驱动业784个,占20.6%。
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数字产品制造业1.65万人,占39.3%;数字产品服务业0.32万人,占7.5%;数字技术应用业1.74万人,占41.3%;数字要素驱动业0.50万人,占11.9%。
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中,数字产品制造业191.73亿元,占45.2%;数字产品服务业37.05亿元,占8.7%;数字技术应用业122.68亿元,占28.9%;数字要素驱动业73.14亿元,占17.2%。
二十、文化及相关产业
2023年末,全区共有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4732个,从业人员2.73万人,分别比2018年末增长125%和20.1%;资产总计883.28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57.4%。
2023年末,全区共有经营性文化产业法人单位4615个,从业人员2.69万人,分别比2018年末增长127.4%和21%;资产总计855.13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57.7%;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15.92亿元,比2018年增长36.4%。
2023年末,全区共有公益性文化事业(含社团)法人单位117个,比2018年末增长72.1%;从业人员390人,比2018年减少21.5%;资产总计28.15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48.1%;本年支出(费用)合计5.14亿元,比2018年增长163%。
注释:
[1]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以及农、林、牧、渔业中的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采矿业中的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制造业中的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2]单位的划分
法人单位是指有权拥有资产、承担负债,并独立从事社会经济活动(或者与其他单位进行交易)的组织。法人单位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负债和其他民事责任;
(2)独立拥有和使用(或者授权使用)资产,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
(3)会计上独立核算,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等会计报表。
法人单位包括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机关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其他法人等。
产业活动单位是指位于一个地点,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或者组织的一部分。产业活动单位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在一个场所从事一种或者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
(2)相对独立地组织生产活动或经营活动;
(3)能提供收入或者支出等相关资料。
[3]登记注册统计类别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市场主体统计分类的划分规定》(国统字〔2023〕14号)确定,包括内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等其他统计类别。
[4]规模以上工业
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5]本公报中的行政事业及非企业法人单位,不包括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事业法人单位、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和基金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除宗教活动场所以外的机构类型为其他组织机构的法人单位。
[6]战略性新兴产业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的精神和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2023)》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绿色环保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海洋装备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相关服务业等领域。
[7]高技术制造业
按照《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分类(2017)》,高技术制造业是指国民经济行业中R&D投入强度相对高的制造业行业,包括: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等6大类。
[8]规模以上服务业
是指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3个行业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3个行业门类,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4个行业小类;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个行业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
[9]高技术服务业
按照《高技术产业(服务业)分类(2018)》,高技术服务业是采用高技术手段为社会提供服务活动的集合,包括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检验检测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业的高技术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服务、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和其他高技术服务等9大类。
[10]数字经济
按照《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数字经济产业范围包括01数字产品制造业、02数字产品服务业、03数字技术应用业、04数字要素驱动业、05数字化效率提升业等5个大类。其中,01-04大类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是指为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数字技术、产品、服务、基础设施和解决方案,以及完全依赖于数字技术、数据要素的各类经济活动。
[11]文化及相关产业
根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范围包括:一是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具体包括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和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等活动;二是为实现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所需的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和文化消费终端生产(包括制造和销售)等活动。
[13]表中的合计数和部分计算数据因小数取舍而产生的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为保证数据精确度,个别数据保留2位小数。按照统一规则对公报中单位数较少(单位数少于等于3个)的分组数据源进行处理(用NA表示),避免泄露企业信息。
无锡市滨湖区统计局 2025年7月28日印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