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数字滨湖建设工作提示
发布时间:2025-07-18 10:32 [ 大 中 小 ]
根据《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2025年数字无锡建设工作要点》,2025年数字滨湖建设工作坚持牢牢把握改革攻坚年的定位,统筹发展和安全,纵深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强化统筹数字滨湖、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谱写“数字滨湖”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坚强支撑。
一、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
1.完善公共数据资源体系。深化公共数据源头治理,加强数据质量监测,落实分级分类管理和数据资源前置审核,初步形成全区公共数据资源“一本账”。推动建设国企数据资源体系。
2.提升数据开发利用效能。完善滨湖区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工作机制,推动公共数据开发利用。依托无锡市授权运营服务平台,动态发布滨湖区授权运营的数据资源目录清单和产品目录清单。
3.促进数据要素高效流通。按照省级和市级层面基础制度建设进度,结合实际制定配套制度或工作措施。加快推进“锡数交”滨湖分中心实体化运营。加快引进数商、加强数据产品研发,年度新入驻数商不少于10个,新增数据产品不少于20个,不断完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活跃数据要素产业生态。
4.挖掘数据要素价值潜力。持续深化“数据要素×”行动,打造7个以上高质量“数据要素×”典型案例,积极申报优秀案例集。系统做好2025年“数据要素×”大赛参赛工作。持续深化企业数据资产入表,分类推动企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创新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应用渠道。紧密结合产业经济和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丰富拓展“543”产业、数据产业等重点领域专题库、主题库。
二、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5.布局可信数据空间。围绕数据的采集、汇聚、传输、加工、流通、利用、运营、安全,统筹推进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木材数据可信控、电网智巡看北斗等重点场景建设,支持采木网、九方等行业龙头企业探索搭建行业级可信数据空间。重点打造区内“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可信数据空间和有助于“强链”“补链”“延链”的行业可信数据空间。
6.升级算力设施布局。持续加大与市数据集团、大模型头部企业和三大运营商等合作力度,为各类细分产业赛道及重点企业提供特色算力支撑。加快推动中国移动长三角(无锡)马山数据中心、中国电信马山通信机楼、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无锡开发测试云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与运营,打造马山算力岛,支持汇创算力数据产业园建设,推动数据产业集聚发展。
7.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千兆光网和5G网络深度覆盖,推进万兆光网和5G增强等技术商用部署。做好非涉密业务专网归并整合至电子政务外网工作,政务外网IPv6覆盖率达到100%,加快IPv6商业应用部署,深化行业融合应用。
三、推动数字经济提质增效
8.壮大核心产业集群。在数字经济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和“隐形冠军”企业。加快引进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吸引重点企业落户或进行项目合作。依托“经济云大脑”平台数字经济指标分析监测能力,年度编制经济报告10份。年内全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上企业营业收入达到250亿元,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占比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9.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加快推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依托电信运营商、腾讯云等平台服务商,鼓励支持制造业企业加大工业软件和智能装备投入、积极上云用平台,以点带面推动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数字化加速普及。
10.加强数据企业培育。制定出台滨湖区支持数据产业发展政策,持续开展数据企业“增、转、引、育”工作,招引优质数据企业落地滨湖,加快推动数据产业发展壮大。鼓励市场主体到无锡数据交易机构开展场内交易,完成年交易额3000万元。
11.促进数字贸易发展。加快TikTok国际贸易数字港的启动建设。引进辐射带动能力强、行业影响力大的数字经济平台型、贸易型、服务型企业,结合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在滨湖设立区域总部和运营中心、创新中心、分拨中心等功能机构,依托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嫁接影视IP资源,借助“直播产业服务示范基地”优势,探索“综艺+直播+带货”新模式,促进跨境电商和数字影视双向赋能。建立推动数字贸易工作的体制机制,加强数字贸易企业培育。
四、推动数字政府效能升级
12.打造智能政务中台。推动政务云平台集约化建设,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拓展政务大模型应用赋能范围,建设政务办公、智能问答、应用开发等智能化场景应用。新增和升级不少于1项底座能力。能力中台为不少于5个部委办局和政务侧单位提供支撑。进一步完善和建设综合人口库、综合法人库等基础库主题库,拓展数据支撑服务能力。
13.优化项目统筹管理。推进滨湖政务信息化项目全流程管理平台项目建设,优化系统功能。统筹规划区级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遵循“一部门一系统”的建设原则有序推进年度建设计划实施。推动区级政务信息化项目“统一运维”。开展2025年度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全年完成至少10个建设类项目绩效评价。
14.提升政务服务质效。积极做好全省政务服务条线唯一区级独立承办的创新工作——《政务服务区域通办规范》的起草制定,全面提升我区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加强12345热线机制建设。推动各级各类政务服务系统应用“苏服码”。在税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积金、商业银行等领域加快实现电子印章应用,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接入率位列全市前列。
15.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将锡企服务平台滨湖旗舰店建设为滨湖政企互联的“总门户、总入口”,建设滨湖旗舰店的企业中心模块和税务专区模块,优化资金奖补平台,实现滨湖产业政策的智能精准推送。探索建立滨湖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推动政务服务从审批便利化向服务增值化转型。
五、促进数字文化创新发展
16.增强文化数字化服务能力。加快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数字化体系,启动非遗数字化采集。实施文化惠民数字化提升工程,依托文化云平台,推出非遗鉴赏、资讯分享、线上慕课等数字服务,汇聚区域文化资源,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构建滨湖数字文博新矩阵。
17.激发文化产业数字化创新活力。推动数字技术在旅游行业的创新应用,重点加快拈花湾景区数字化升级,打造服务智能化和创新多元化的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创新“云直播”“云演出”“在线游览”等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推动文旅消费服务数字化、平台化转型。
六、构建智慧社会宜居生态
18.深化公共服务数字化应用。打造滨湖区特色数字档案史志馆。进一步优化“灵锡”APP滨湖专区(“山水滨湖”板块)建设内容,打造集教育、交通、医疗、政务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数字服务平台。
19.深入推进社会治理精准化。打造无人机低空巡飞“天网”,织密视频汇聚治理“地网”,强化指挥中心调度“人网”,更好实现区城运中心“看见、预见、指挥调度”的职能。加快构建全区“资源一张图、指挥一张网”,重点推动镇(街道)指挥中心人员、场地、技术标准等规范化建设,真正实现“一屏掌控、一键智达、一贯到底”的数字化协同工作场景。拓展智慧社区覆盖面,实现至少1个板块的智慧社区全覆盖。深入实施全域数字化转型,更高效率提高城市治理和社会治理水平。
七、提升数字技术创新能力
20.启动“人工智能+制造”行动。用好《无锡市政府关于建设“人工智能+”标杆城市的政策意见》,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加大行业大模型应用和场景推广力度。面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维服务、经营管理等环节,打造一批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典型应用场景。
21.加强技术创新支持力度。持续加快申威产业园载体建设,推动申威展厅和申威产业启动区高效运营。支持申威产业链重点企业入驻,打造“申威处理器+整机+云基座+办公软件+信息安全”定制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以申威技术路线为核心的信创产业集群,吸引上下游链主企业聚集,助力滨湖构建信创产业“大本营”和“主阵地”。
八、巩固数字安全防线
22.提升网络安全防护水平。树立网络安全底线思维,严格落实等级保护要求。充分发挥“太湖盾”网络安全管理平台的作用,统筹开展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监测预警、信息通报、监督检查等工作,推动网络安全风险隐患早预警、早处置,着力提升滨湖区网络安全水平。推进滨湖山水城江苏省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提档升级。
23.强化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健全公共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围绕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使用、销毁等环节,构筑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体系。推进落实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对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开展备案。
九、营造数字化发展优良环境
24.完善统筹推进机制。强化协同配合、政策联动、工作调度,形成全区“一盘棋”工作合力。根据工作进度,协调各部门推进“数字滨湖”建设,推动年度重点工作落实。
25.加强数字人才培育。实施精准引才措施,制定高端人才目录,通过海内外渠道引进数据服务、数据安全与评估专家及技术带头人。组织开展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活动,举办滨湖区网络安全技能精英大赛、网络安全云享沙龙等各项活动。持续加强党政机关首席数据官队伍建设,逐步向企业推广首席数据官制度。
26.加强法规标准宣贯。定期组织党政机关首席数据官、企业首席数据官开展法规标准专题培训。持续抓好《无锡市数据条例》《无锡市数字化转型促进条例》等省市标准宣贯工作。
27.拓展数字领域交流合作。办好世界物联网博览会滨湖子活动,举办腾讯云城市峰会、专场推介会、产业对接会等活动。参加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福州)、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贵阳)等重点展会,提升数字滨湖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