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滨政办发〔2023〕66号滨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强镇(街道)综合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4-01-15 10:27 [ 大 中 小 ]
关于加强街道(镇)综合管理服务指挥中心
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2023年度无锡市数字经济提速和数字化转型工作要点》(锡数转发〔2023〕1号)《无锡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2023年工作要点》(锡城运发〔2023〕3号)《无锡市滨湖区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锡滨政办发〔2022〕24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街道(镇)综合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建设,整合街道(镇)城市治理资源,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数字无锡”的决策部署和区委区政府关于推动数字经济提速和数字化转型的工作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整合社会治理资源,推进市、区、街道(镇)三级城运平台联勤联动、共建共享,提升复杂社会条件下综合指挥、调度和治理等实战能力,推动滨湖城市运行更加智慧、更为安全、更具韧性,为人民群众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社会公共服务,使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总体原则
(一)集成整合原则。统筹整合街道(镇)现有编制、人员、场地、设备、系统平台等资源,依托信息化技术和装备,实现集事件处置、综合指挥调度、数据汇聚治理、信息化项目统筹等职能于一体的街道(镇)综合指挥中心实体化、规范化、高效化运行,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工作机制。
(二)数字赋能原则。建设集数据中心、视频中心、监测预警、赋能载体为一体的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和能力中枢,加强系统平台开发和运维,推动数据资源汇聚共享,牵头场景应用建设,探索“可感、可视、可控、可治”的数字治理新模式。
- 纵横贯通原则。纵向上,与市、区城运中心有序衔接,建成“三级平台(市、区、街道镇)、五级应用(市、区、街道镇、村社区、网格)”整体工作格局;横向上,按照“全链接、紧平台、松耦合”的思路,建立街道(镇)内部部门联动机制,构建“一屏掌控、一键智达、一贯到底”的数字化协同工作场景。
三、业务工作
街道(镇)综合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在各街道(镇)“三定”方案明确的工作职能基础上,接受区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区城运中心)的业务指导和工作评价。主要职责如下:
(一)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和街道(镇)关于区域社会治理、城市运行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二)落实上级城运指挥体系建设要求,推进街道(镇))“指挥中心标准化建设,统筹街道(镇)城市运行平台的规划、建设、运行和维护,指导和推进村(社区)联动体系建设。
(三)负责协调推进街道(镇)“一网统管”数据、资源、力量的统筹融合,承担城市运行态势和事件数据的实时归集、分析和应用融合等工作,开展监测分析和预警预判,为联勤联动、应急处置等城市运行管理应用场景提供数据和平台的支撑保障。
(四)承担街道(镇)城市运行管理领域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重大事项的指挥协调等事务性工作以及相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技术支撑工作。
(五)履行街道(镇)城市事件中心职能,做好事件中心工单(含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处置工作,负责各类事件信息的受理、流转、督办、反馈、通报等工作。
(六)承担街道(镇)政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数字底座的建设、运维、安全管理相关工作,承担公共数据资源归集管理、开放共享等相关技术工作。
(七)统筹街道(镇)政务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工作,统一纳管街道(镇)本级和下属单位、国资公司、村(社区)信息化项目。
(八)统筹推进街道(镇)数字化转型工作,指导协调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的建设和应用,牵头推进数字生活、数字治理工作。
(九)完成本级党委(党工委)、政府(办事处)布置的其他工作任务。
四、人员配置
各镇(街道)党政办公室已于“三整合”改革时挂牌综合服务管理指挥中心。在具体人员安排上,建议中心工作人员不少于4名,其中专职工作人员至少2名。各街道(镇)根据实际情况,可安排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常态化入驻或弹性驻场办公。
五、建设标准
各街道(镇)综合管理服务指挥中心按照“实战实用、高效运转、技术先进、适度超前”的思路,结合实际推进软硬件规范化。建设标准应遵循相关行业标准,建设方案应提前报区城运中心审核备案。
(一)功能区建设。
街道(镇)综合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平时处理日常事务,处置应急事件。为保障各项业务高效开展,应配置指挥大厅核心功能区,以及包括但不限于视频会议室、值班室、办公区等辅助功能区。功能区建设可按街道(镇)实际情况统筹建设和使用。
1. 指挥大厅。指挥大厅是各项业务的中枢区域,应设置指挥区、操作区及列席区,满足相关领导和专家等进行指挥调度、任务下达的需要。应配备大屏显示系统,配套网络机房,具备7*24小时的运行能力。
2. 视频会议室。作为指挥大厅的补充,应具有日常会议和重大事件会商决策的能力。应配置视频会议系统、显示系统,满足市、区、街道(镇)、村(社区)四级城运点调需求。
3. 值班室和办公区。工作人员开展工作的场所,应具有办公、值班值守的功能,应覆盖政务网络。
(二)信息系统建设。
街道(镇)综合管理服务指挥中心的基础信息系统应包括大屏幕显示系统、网络机房、计算机网络系统、视频汇聚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
1. 1.大屏幕显示系统。指挥大厅应配备指挥大屏,具备多路(≥8)高清信号源、多画面的高清显示能力,满足日常值班值守、指挥调度时的图像显示需要。视频会议室显示系统可采用LED小间距、液晶拼接屏或电子白板。
2. 网络机房。网络机房包括供电和UPS系统、空调、安防设施、环境监控系统、监控系统、门禁系统、消防设施等保障性配套基础设施,可对基础设施运行情况进行7*24小时监测、记录和趋势分析。
3. 计算机网络系统。街道(镇)到区的政务外网带宽应满足区和街道(镇)协同指挥调度所需的视频会商和视频监控资源运行的网络条件,带宽一般不低于100M。计算与存储基础设施应部署在区政务云且符合相应规定。
4. 视频汇聚系统。可以客户端的形式直接登录使用区“城市之眼”视频汇聚系统,有条件的指挥中心可自建本级视频汇聚平台,标注、分级分类管理视频资源,提升城市事件主动发现和城市智治水平。
5. 视频会议系统。通过电子政务外网传输线路,构建街道(镇)为三级中心、社区为四级中心的全市四级贯通的视频指挥会议系统。
功能区和信息系统建设的详细标准,以及涉及中心门户、数据架构、应用集成网关架构、视频架构、AI算法架构、事件协同调处置构架、城市数字空间架构、融合通信体系架构、平台安全架构、个性化应用构架、城市运行体征架构的具体建设标准,可参照滨湖区城运体系建设标准执行。(详见附件:《街道(镇)综合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建设标准》)
六、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保障。各街道(镇)要充分认识建强街道(镇)综合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对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意义,将中心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谋划推动,凝聚最大共识,强化部门协同,在职能划分、人员配备、场所保障、设施投入等方面全力保障指挥中心的实体化运作。
(二)强化有序推进。各街道(镇)要结合工作实际,就规范街道(镇)综合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建设制定工作方案、任务清单和推进时间表。区城运中心要加强业务指导,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原则上指挥中心应配备的人员、场所、设施要在2023年底配备到位。
(三)健全工作机制。街道(镇)综合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应梳理治理要素、数据资源、治理队伍、治理事项、基层工作等业务清单,实现上下对应、权责统一的实体化运作机构及职能设置。建立联合值守、联席会商、快速联动、情况报告、分析研判、督查督办、信息安全等工作机制,明确指挥中心和相关人员工作职责,依托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管理平台,发挥实战功能,实现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工作联动。
(四)强化队伍建设。要按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要求加强街道(镇)综合管理服务指挥中心骨干力量的优选配备,建立常态长效培训机制和业务能力提升机制,形成一支梯队完整、平战结合,专业化、复合型、高水平的人才队伍。要按照“三级联动、五级连通”要求,连通村(社区)和网格员两级队伍,提升综合指挥、协调联动和基层治理等实战能力。
附件:街道(镇)综合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建设标准
无锡市滨湖区大数据管理局
无锡市滨湖区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
2023年10月16日
附件
街道(镇)综合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建设标准
一、基础建设
基础设施按“实战实用、高效运转、技术先进、按需创新”的思路,结合地方工作实际,在满足《无锡市城运中心建设技术导引手册》的前提下进行建设,建设对象包括中心功能区建设和信息系统建设,其中信息系统包括大屏幕显示系统、网络机房、计算机网络系统、视频会议系统、视频汇聚系统等,建设标准应遵循相关行业标准。
(一)功能区建设
1.指挥大厅:具备7*24小时的运行能力,设置指挥区、操作区等,满足相关领导和专家等进行协同会商、指挥调度、任务下达的需要。根据“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的目标任务,于城运大厅配置满足工作需要的运行大屏,大屏可以采用LED小间距、液晶拼接屏或混合模式,具体模式按实际需求确定。同时指挥大厅应具有视频会议系统、会议扩声系统。
2.视频会议室。作为指挥大厅的补充,应具有日常会议和重大事件会商决策的能力。应配置视频会议系统、显示系统,显示系统可采用LED小间距、液晶拼接屏或电子白板等形式,具体模式按实际需求确定。
3.值班和综合办公区:工作人员开展工作的场所,应具有办公、值班值守的功能,应覆盖政务网络,满足工作人员工作需要,同时具有7*24小时值班值守和应急处置的功能。
(二)信息系统建设。
配套信息系统包括大屏幕显示系统、网络机房、计算机网络系统、视频会议系统、视频汇聚系统等。
1.大屏幕显示系统:城运指挥大厅应配置满足工作需要的运行大屏,大屏可以采用LED小间距、液晶拼接屏或混合模式。专家会商室的显示系统可采用LED小间距、液晶拼接屏或电子白板等形式。显示比例按照16:9或其整倍数设计,物理分辨率不低于3840*1080,可显示2路16:9的1080P高清画面。具体模式由街镇城运中心按实际需求确定。
2.网络机房:保障网络机房的配套基础设施包括供电和UPS系统、机房空调系统、气体消防系统、漏水检测和环境监控系统、监控系统、门禁系统等。配置值班人员,负责日常巡检,并检查、记录基础设施运行情况,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应对系统运行状况进行7*24小时监测、记录和趋势分析。
3.计算机网络系统:街道(镇)到区的政务外网带宽应满足区和街道(镇)协同指挥调度所需的视频会商和视频监控资源运行的网络条件,带宽一般不低于1000M。同时还应接入互联网、电子政务内网,同时预留各类专网接入端口。计算与存储基础设施应部署在区政务云且符合相应规定。
4.视频汇聚系统:视频监控资源是城运中心重要的信息来源,包括各类路面监控、天眼、危化品监控、管廊监控、城管监控等。区城运中心统一汇聚各类视频资源,街道城运中心可通过电脑终端以客户端的形式直接登录区级视频汇聚系统来使用,有条件的街镇城运中心可自建下级视频汇聚平台,根据市统一规范进行视频编号、编目治理,接收区城运中心视频推送的同时向区城运中心提供自有、自建视频资源。
5.视频会议系统:视频会议系统通过现有的电子政务外网传输线路,以市为一级中心、区为二级中心、街道为三级中心,构建全市高清视频应急指挥会议系统。系统建设时应采用成熟稳定的视频会议产品,可采用硬终端或软终端形式,硬终端包括高清视频会议主机、高清摄像机、麦克风等,软终端包括终端电脑及视频会议软件,支持1080P清晰度,对接接入上级平台,实现视频会议互联互通功能。
二、中心门户
指挥中心门户是街道(镇)综合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建设标准中心业务管理的统一入口,包括总览页及个性化页面,鼓励街道(镇)指挥中心根据自身需求创新。
街道(镇)指挥中心门户的建设应满足:
1. 门户应具有总览页面,对辖区基本情况进行可视化呈现,呈现要素包括并不限于:区域概览、人口、经济发展、城市运行、多格合一、事件流转、视频、地图、指挥调度等。
2. 门户应采用B/S架构,支持市级及区级城运平台远程调用。
3. 门户个性化页面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可采用“实景三维地图+数字化呈现”方式。
三、数据架构
数据架构以区级数据中台为基础,为区、街道(镇)提供统一的数据汇聚、数据共享、数据上报服务渠道,实现全区数据对接统一化。
数据共享交换架构建设应满足:
1. 街道(镇)指挥中心信息化平台可以共享区级数据中台的资源,获取和自身业务相关的各类数据进行使用。
2. 街道(镇)指挥中心自建的各个信息系统应与区级数据中台互联互通,在满足自身业务使用的情况下,汇聚本地数据资源,按照标准上传到区级数据中台,如库表、文件以及其他非结构化数据。
四、应用集成网关架构
应用集成网关架构为系统对接与接口管理提供底层基础支撑。为区、街道(镇)指挥中心提供API的完整生命周期管理,包括创建、维护、发布、运行、下线等。提供独立鉴权、服务发现、负载均衡、流量控制并对机构、供应商、业务系统、应用模块的管理功能。
应用集成网关架构应满足:
1. 街道(镇)指挥中心信息化平台可以申请调用区级应用网关平台中已有的接口资源,获取与自身业务相关的接口并进行使用。
2. 街道(镇)指挥中心如遇到个性化接口需求,可以按照需要自行定制开发,开发完毕后上架到接口管理系统中,实现“一地开发,全区受用”,全区接口标准统一化。
五、视频架构
视频架构为视频统一接入与调配应用提供底层基础支撑。区平台与街镇平台的对接基于《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 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 28181-2016)、《全国公安机关图像信息联网总体技术方案》的标准强制项要求。
视频架构建设应满足:
1. 街道(镇)信息化平台可以共享区级视频中台的资源,获取和自身业务相关的视频数据进行使用。
2. 街道(镇)自建的本地视频应与区级视频中台互联互通,在满足自身业务使用的情况下,汇聚本地视频资源按照标准上传到区级视频中台。
六、AI算法架构
AI算法架构以区AI中台为基础,为区、街道(镇)业务提供AI模型构建、AI应用、AI管理的能力。
AI算法架构建设应满足:
1. 区级AI中台统一提供基础算法,实现对街镇算法的赋能。街道(镇)平台根据自身需求从区AI超市选取所需要的AI基础算法,依申请使用。
2. 街道(镇)如遇到个性化模型需求,可以按照需要自行定制开发,开发完毕后上架到区级AI中台,实现“一地开发,全区受用”。
七、事件协同处置架构
事件协同处置基于社区(小闭环)、多格合一(中闭环)、街镇(大闭环)、区级(区闭环)“四闭环”的机制,由区、街道(镇)指挥中心提供事件的线上流转,从而真正实现线上、线下高效处置一件事。
事件协同处置架构建设应满足:
1. 区、街道(镇)指挥中心应沿用现有成熟的网格、热线派单业务系统进行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城市网格化事(部)件的日常流转。
2. 街道(镇)事件流转应基于“四闭环”的原则,打通事件闭环管理、实现事件的逐级上报及快速流转;街道(镇)的自建派单系统事件可作为新增来源与现有业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构建基层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疑难问题“呼叫”区级职能部门联动处理。
3. 街道(镇)事件流转应充分基于原有政务微信、灵锡APP等手机端业务应用,可结合实际拓展事件流转方式和手段。
4. 街道(镇)事件流转应充分考虑区级架构,原则上不予重复建设。
八、城市数字空间架构
城市数字空间架构为区、各街道(镇)中心提供统一的政务网地图服务,提供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地图数据服务。
空间架构建设应满足:
1. 区级城市数字空间平台将提供基础地图服务,包括三维可视化服务、应用场景组装服务等。
2. 街道(镇)指挥中心门户及个性化应用如有地图需求,宜统一通过URL方式调用区级地图,可基于地图基础功能、API接口服务及平台应用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业务赋能。
九、融合通信体系架构
区、街道(镇)指挥中心通过融合通信、协同指挥调度系统承上启下、内外融通,构建区、街道(镇)、村(社区)三级联动,实现包括视频、应急处置等相关数据多部门的即时推送和调阅,实现在统一指挥调度下的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的实时感知,确保指令上下畅通,形成信息数据闭环。
融合通信体系应满足:
1. 基于区城运中心信息化平台的基础能力构建街镇的通信能力,包括但不局限于视频会议、电话、数字集群、政务微信等。
2. 街道(镇)指挥中心根据自身需求,可以配置单兵、执法仪、对讲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终端能接入街镇城运平台,同时能接入区城运平台。
3. 街道(镇)指挥中心根据自身需求形成融合通信能力,对属地资源进行汇聚,有条件的可以通过地图、视频、事件进行资源整合,实现融合通信指挥。
十、平台安全架构
区、街镇城运中心信息化平台安全建设应满足:
1. 区、街镇城运中心信息化平台需依据《GB/T 22239-201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等保三级2.0以及信创要求进行更为全面的安全加固建设,实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营。
2. 强化数据的全过程管理,形成数据应用闭环,确保数据的及时有效可控。
十一、个性化应用架构
区城运中心信息化平台应发挥枢纽、支撑功能,强化本区域个性化应用的开发和叠加能力,根据算力、算法“共建共享”的原则为街镇、网格实战应用提供更多有力保障,实现“实战管用、基层爱用、群众受用”。街道(镇)指挥中心应结合自身的运行与治理特点进行个性化应用拓展。
个性化应用建设应满足:
1. 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城市治理突出问题的高频事件。
2. 满足实战管用,可迭代升级。
3. 充分考虑区级 AI 中台算力、算法共享能力,原则上不重复建设。
4. 充分考虑区级数据中台能力,原则上不重复建设。
5. 充分考虑区级应用网关能力,原则上不重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