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政府  欢迎您!

首页>区科技局>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规划计划

区科技局2024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4-07-08 10:42 [ ]

信息索引号 014028901/2024-03470 生成日期 2024-07-08 公开日期 2024-07-08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滨湖区科技局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期 长期 公开程序 部门内部审核后公开 体裁 其他
主题(一级) 科技、教育 主题(二级) 科技 关键词 规划,科学,技术
文件下载
效力状况 有效
内容概述 区科技局2024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科技局锚定“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等重大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蹄疾步稳推动科技创新各项工作阔步迈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全面提升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一、2024年上半年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创新型企业培育取得新进展。牢牢抓住创新型企业这个牛鼻子,靶向发力,精准施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创新型企业集群逐步壮大。组建高企培育专班,调整优化高企相关政策,筛选摸排各类科技企业1024家,逐一发动、逐一对接,共303家企业计划申报高企;组织申报省独角兽企业2家、省潜在独角兽企业13家、江苏瞪羚企业23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稳步增强。中科芯获得2023年度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项目立项,立项金额300万元;江苏省科学技术奖提名8项,推荐申报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3项、市级科创载体孵化器(众创空间)5家、市新研机构列统管理4家,光子芯片申报超长期国债项目。

  (二)载体平台建设取得新成效。坚持把载体平台建设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持续夯实创新发展“硬核支撑”。科创载体建设再提速。加强重大科创项目跟踪调度,全区亿元以上重大科创载体项目1-5月完成投资15.67亿元,建成载体面积6.62万平方米。创新平台布局再深化。持续推进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目前团队已正式入驻办公,展厅一期已完工,6个产学研项目有序推进;上海交大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建设稳步进行,中试线采购基本完成,首批设备已入场,技术研发、项目引育等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中;南京大学无锡大气前沿技术和高端装备创新研究院签约落地,将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滨湖,共同打造“中国气谷”。科创飞地运营再拓展。制订发布《滨湖区上海科创飞地建设工作管理方案》,1-5月,累计在上海、香港、西安等地建成投用科创飞地3家,在孵企业数10家。

  (三)创新资源集聚取得新突破。注重内引外联,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资源要素,持续扩大创新发展“朋友圈”。校地院地合作共建不断深化。深化与香港城市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大、西安光机所等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对接,与清华大学深入对接未来技术学院合作;制定出台《2024年滨湖区院所经济工作要点》,全力解决院所发展难题,助力院所发展壮大。招才引智深入推进。强化“智汇滨湖”人才招引品牌,举办2024年“智汇滨湖•共创共赢”太湖湾科创路演大赛暨“科技镇长团杯”生命健康产业促进赛等活动,以赛引才,吸引人才项目落户滨湖。未来产业培育加速布局。发布《无锡市滨湖区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发展规划(2024-2026年)》,举办2024太湖湾生命健康未来大会——滨湖区合成生物创新生态大会,合成生物装备产业园正式揭牌;加快培育量子科技产业,上海交通大学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载体建设基本完成,中试线核心设备进场。

  (四)创新创业生态取得新优化。围绕产业创新需求,着力营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厚植创新创业沃土。持续健全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紧扣创新主体实际需求,牵头研究并形成《滨湖区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引育和发展的实施办法》《滨湖区加快建设太湖湾科创带引领区的政策意见2.0版科技创新类项目实施细则》,全面优化生命健康产业政策,新增载体配套支持。持续强化科技金融支撑。积极宣传“锡科贷”“苏科贷”等金融产品,为科技企业注入资金活水,1-5月,全区风险补偿贷款发放209笔,贷款总额5.937亿元。持续筑牢安全生产屏障。加强日常监管,常态化开展院所和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安全生产工作,督促指导院所和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进行自查自纠,提高安全生产能力和意识。

  二、2024年下半年工作打算

  下阶段,区科技局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内在要求,紧扣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扎实做好育主体、建载体、聚资源、优生态等重点工作,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力、产业创新突破力以及创新创业引领力,持续为靓丽太湖湾活力科创带建设提供强劲科技支撑。

  (一)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精准打造创新型企业矩阵,聚力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持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顶层设计。发挥高企培育专班作用,强化每月推进机制和高企源头引进、培育辅导、扶强助大的全过程闭环管理;加大高质量考核力度,细化考核激励促动,探索建立招引企业“数量+质量”的考核评价体系;持续优化完善《滨湖区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引育和发展的实施办法》,推动新办法尽快出台。强化申报服务。加强存量摸排,建立五张清单企业动态跟踪体系,挖掘存量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资源,做大高企后备库;持续开展“入园入企送服务”活动,“上大课+开小灶”并举,摸清企业申报的痛难点,“一对一”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服务。强化企业招引。运用新政策强化科技招商考核权重、建立高企招引举荐机制、提升科创载体孵育能力,主动对接驻区高校院所,探索新型技术转移体系,鼓励高校师生、院所溢出人才、转业军人等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做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库。

  (二)加快构筑高品质科创空间。高标准建设科创载体,高水平打造重大创新平台,体系化布局新型研发机构,不断做优做强科技创新资源。高标准推进科创载体建设。围绕山水东路科创谷等重点区域,推动板块按照上级导向,树立科创载体建设新理念,创新打造集研发办公、科技厂房、孵化基地、综合配套为一体的现代产业载体,加快在建科创载体建设,除政府主导建设管理的科创载体,积极鼓励现有民营载体通过引入专业管理等方式转化为科创载体。高水平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上海交大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建设,力争建成国内首条光子芯片中试线,推动量子计算机等变革性技术在滨湖落地转化;支持清华大学智能产业创新中心能力建设,尽快赋能滨湖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推动南京大学无锡大气前沿技术和高端装备创新研究院建设,构建滨湖大气产业生态。高质量推进科创飞地建设。引导推动上海飞地加大招引企业力度,精准引进与滨湖产业适配性强的科技成果、人才及项目,尽快提升入驻率;推动各板块围绕集成电路、生命健康、先进制造等产业,主动到北京、西安、成都、粤港澳等创新资源富集地区布局建设科创飞地。

  (三)加快推动院所经济量质齐升。落实校地院地合作共建机制,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健全“院所经济”高质量发展全要素支撑体系。加速科创资源导入。深化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湖南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的政产学研合作,努力打造一批硬核科技新地标;落实与清华大学、东南大学未来技术合作,推动未来技术学院技术成果在滨湖转化和产业化。提高服务保障水平。落实落细《2024年滨湖区院所经济工作要点》,加强走访调研,定期召开高校院所例会,主动靠前服务,重点跟进解决院所人才子女入学、山水东路区域公共基础设施配套等院所集中反映的问题,全力保障大院大所高质量发展。

  (四)加快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大力集聚高端创新人才,优化高品质人才发展生态,激发人才创新动能。聚力推进招才引智。深入实施“滨湖之光4.0”人才政策,加大海内外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做好国家级、省级重大人才工程项目组织申报,力争在各层次人才项目入选数上实现更大突破;坚持品牌打造,依托“智汇滨湖·共创共赢”“太湖(马山)生命与健康论坛”等品牌效应,与国家级学会、国际顶尖名校建立畅联渠道,积极对接优质国际创新创业资源。聚力完善人才配套服务。协调推进实施“吾+”人才公寓统筹管理分配方案,细化人才医疗、子女教育等配套政策和操作流程,针对海外归国人才,提供“一人一策”服务,大力缓解人才回国后顾之忧。

  (五)加快构建一流创新创业生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营造新型科创服务生态。持续优化创新创业政策。坚持把强化政策供给摆在重要位置,加快完善各类产业专项政策,推动政策落地生效,为产业发展和创新创业提供强力保障。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探索多样化的科技金融服务模式,鼓励银行、保险、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针对重点行业推出创新型产品和服务,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营造浓厚创新创业氛围。办好“智汇滨湖·共创共赢”创新创业大赛等重大活动,加大科技政策、科技活动以及科技成果等宣传力度,讲好新时代滨湖创新故事,不断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文章来源:滨湖区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