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城市管理工作计划(含一季度计划)
发布时间:2020-01-06 13:42 [ 大 中 小 ]
(一)构建更加完善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格局
1、完善管理运行机制。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调配下,健全“重心下移、职能下沉,属地管理、基层处置,事权明晰、权责明确”的城市管理工作机制,加快形成“区级政府统一调度、部门各司其职、镇(街道)村(社区)主抓严管、广大居民自觉参与”的“大城管”工作格局。
2、落实属地管理机制。逐级理顺区、街道和社区的层级责任,合理划分管理责任边界,确定管理内容、管理要求和责任时限,实现“无缝隙”管理。细化城市管理各职能部门职责、工作任务和具体分工,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属地管理运行机制。
3、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区城管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搭建“上下联动,横向互动、处置高效”的联动管理平台,完善难点问题联合执法、部门联席会议和信息互通互享机制,调动全区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共同参与城市管理工作。
4、优化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综合考评激励机制,继续实施城市管理重点工作考核和单项考核,进一步提高市容信息采集问题考核分值占比。完善督查考核机制,落实部门管理责任机制、评议考核机制、检查监督机制和奖优罚劣机制。完善第三方检查预警反馈机制,前移问题发现解决关口。
5、落实长效管理机制。落实道路五定巡查、分级管理和门前“五包”责任制,做到主要道路、重点部位严禁和管好,次要道路严控和管住、背街小巷管理疏导有序。在不影响群众生活、交通通行以及市容和环境卫生的情形下,设置一批时段性便民疏导点,弥补区域性生活设施缺失。设立一批城市管理责任岗,实行市容环境“点线面”无缝隙监管。将道路专业管护从市区主次干道逐步向背街小巷、社区延伸,提升全区道路管护综合水平。
(二)构建更加高效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制
1、制定权力清单。按照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的要求,根据上级部门文件精神,全面清理调整现有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职责,优化权力运行流程。依法建立城市管理与综合执法的权力和责任清单,向社会公开职能职责、执法依据、处罚标准、运行流程、监督途径和问责机制。
2、执法重心下移。全面推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重心下移,理顺街道城管执法机制,充实街道城管执法力量。缩短执法半径,扩大执法覆盖范围,提高执法效能。提高一线人员比例。
3、创新执法方式。规范执法制度,完善执法程序,规范办案流程,明确办案时限,提高办案效率;改进执法方式,坚持城管执法为民理念,坚持文明执法;完善监督机制,加强执法监督,畅通监督渠道,主动接受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责任追究机制、纠错问责机制。
4、实施整治攻坚。加强偷倒垃圾、违法停车、户外广告、抛洒滴漏、无证摊贩、占道经营等城市管理热点难点问题整治,完善多部门联动执法管理机制,确保“高频”整治不放松,实现全区城市管理热点问题集中区域逐年减少。全面遏制新增违建,努力压降存量违建,实现“新增违建零增长,历史违建负增长”。
(三)建设更加完备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
1、稳步推进垃圾分类。按照“四分类四投放”标准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置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全区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90%。建立全方位多元化宣传发动机制,发挥社区、企事业单位和志愿者作用,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分类督导员或志愿者队伍组建等多种形式,宣传和规范生活垃圾分类。鼓励在居民小区和大型单位引入“互联网+”智慧垃圾分类投放系统,实行垃圾分类积分和奖励机制,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提升垃圾分类参与率和准确率。
2、建立高效收运模式。优化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收运模式,配足垃圾收集容器、规范垃圾收集点、配建垃圾收集站、更新收集车辆,确保生活垃圾不落地。按照分布合理、数量足够的原则,配足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方便居民就近投放生活垃圾,杜绝垃圾暴露现象。进一步提高主次干道及背街小巷机扫率,杜绝收集车辆的抛洒滴漏。
3、完善垃圾处理终端。完成马山、胡埭、雪浪生活垃圾中转站改造提升,实现区域生活垃圾无需经过区级中转,直接运输至处理终端无害化处置。推进胡埭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场所规范运行,提高建筑装修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餐厨垃圾处置站满负荷运行,实现餐厨垃圾的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再生利用。桃花山大件垃圾资源化处置场有效解决全区居民破旧大件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置问题。
4、全面实施公厕革命。按照数量足够、分布合理的要求,以建成区每平方公里3-5座的目标,2020年公厕新改建14座,其中新建8座,改建6座。统一完善公厕标志牌和导向牌,2020年底前公厕标志全部换装到位,全面提升公厕形象和建设管理质量。
(四)建立更加有效的市政设施保障体系
1、落实道路长效养护。建立道路预防性养护和日常管控维修机制,加大区管市政道路日常病害处置力度,及时处置道路坑塘、破损、沉陷等病害,修复各类破损市政设施,延长道路使用寿命。
2、加强桥梁维修检测。对区管城市桥梁责任到人、定期检测、科学监控,重点对病害桥梁实施维修加固,定期更换一批梁桥护栏,保证桥梁安全运行率达100%。按照规范标准,适当加大检测频次,对区管城市桥梁进行结构性检测,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组织修复。
3、实施城市内涝防治。开展区管道路雨水管道、出水口清淤疏通,重点整治易积水路段,减轻城市“内涝”影响。定期实施道路管护作业设备更新,提高管护作业机械化水平;加强防汛防台、防雪抗冻等物资储备,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4、落实燃气安全监管。稳步推进城市管理安全生产专委会各项工作,督促各成员单位按职责职能实施瓶装石油液化气管理。加强对持证瓶装石油液化气供应站监督管理。依法严肃查处违规经营燃气等违法行为,积极开展燃气安全宣传教育。
5、建设公共停车泊位。按照《无锡市停车设施专项规划(2016-2035年)》滨湖简本和《无锡市公共停车泊位建设三年(2019-2021)行动计划》工作要求,进一步科学规划、有序增设机动车停车泊位。
(五)打造更加靓丽的城市景观设施
1、实施道路街景美化工程。以打造城市特色空间、提升道路形象品位为目标,重点围绕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及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分批开展主要道路景观秩序包装出新,不断优化区域市容面貌,提升城市品质。开展新一轮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治理, 切实解决市民反映强烈的“环境差”、“秩序乱”、“行路难”等突出问题。
2、实施广告整治提升工程。按照“零新增、清存量”的要求,加大建构筑物楼顶、墙体的各类大型违法广告整治力度,强化各类立地式违法广告的查处与拆除力度。继续实施户外广告阵地(设施)使用权出让。全面开展建筑立面违规广告、沿街门窗张贴广告、杂乱多层店招、违规设置楼顶字牌整治,每年完成一定数量的户外广告示范路创建。
3、实施绿化品质提升工程。大力推进城镇公共绿地建设,建成“公园绿地十分钟服务圈”, 实现全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8%。新增一批城镇绿地,新改建一批小游园,实施一批主次干道道路绿化景观提升,落实废弃地整治,修剪一批高大乔木。持续推广立体绿化和海绵绿地建设,全面提升滨湖的生态环境。
4、实施城市亮化提升工程。按照无锡市打造“一城、一环、一河、一湖、一湾”的亮化总体要求,配合做好内环高架沿线建(构)筑物、蠡湖风光带沿线建(构)筑物亮化设施配套建设工作。借鉴建筑路亮化提升项目的成功经验,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要求,有序推进区域主次干道亮化改造提升工作。
(六)创建更加智慧的城市管理服务网络
优化智慧城管平台建设。在现有数字城管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拓展智慧感知、智慧汇聚、智慧分析等三大功能,构建全区统一指挥、集中管控、分级负责的综合指挥体系。积极探索“互联网+城市管理”新模式,研发人工智能视频分析、智慧环卫、智慧井盖,实现市容问题、智能分析、预警预测等全过程智能管控。引入物联网先进技术,建成具备自动识别、报警和派遣的智能指挥系统。强化大数据应用,及时分析、运用好城市实时运行状态数据,做到用数据决策、管理和创新,推进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升级,努力实现一体化、扁平化、协同化智慧管理。将智慧城管平台建到社区(村),延伸到区城管委成员单位,实现全区智慧城管一体化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