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政府  欢迎您!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市(区)政府信息公开目录>规划计划

《无锡市滨湖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2019—2025年)》实施要点

发布时间:2019-11-26 11:19 [ ]

信息索引号 014028901/2019-03672 生成日期 2019-11-26 公开日期 2019-11-26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无锡市滨湖区教育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期 长期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体裁 其他
主题(一级) 科技、教育 主题(二级) 教育 关键词 学校,教师,学生,方案
文件下载
效力状况 有效
内容概述 的决策依据、科学诊断。优化学校发展智库,充分利用区内优秀教育管理者、名特优教师、研训员等资源,适当吸收外部专家,形成贴近学校实际、聚焦学校需求的“区有校用”教育智库,为学校提供伙伴式智力支持。有效对接中教传媒智库“领教”客户端,研发滨湖独有开放共享产品。《无锡市滨湖区“教育高质量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2019—2025年)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教好书、育好人、服务好大局”目标定位,不断巩固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切实呼应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健全教育发展保障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形成“美好校园创设美好环境,美好校长推进美好治理,美好教师培养美好学生,美好课程支撑美好教育,美好家长助力美好评价,美好社会提供美好保障”的美好教育新生态,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高品质美丽湖湾区提供有力支撑与强劲动能。

  二、实施原则

  1.立足公平,提升质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作为首要原则,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持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改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区域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衡化、优质化,不断提增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幸福感。

  2.遵循规律,多样选择。在优质均衡的基础上,遵循育人规律和办学规律,充分关注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的差异性,切实办好每一所学校,努力成就每一个学生,以丰富多元的课程资源和颇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样态促使学生获得适得其所的发展,为百姓提供更加多元、更可选择的教育。

  3.稳中求进,跨越发展。坚持科学发展理念,有效运用SWOT和PEST分析法,厘清学校现有条件和潜在优势,加强前瞻思考和高位谋划,做到战略规划科学前沿、发展路径具体清晰、实施措施稳健扎实,在稳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同时,力争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率先突破,实现高原上建高峰。

  4.重点突破,全局提升。以系统性思维整体勾勒滨湖教育发展蓝图,充分考虑教育发展的纵向贯通和横向衔接,在系统推进的同时抓重点、攻难点、增亮点,以钉钉子精神找准突破口,以项目化引领新发展。

  5.传承优势,开拓创新。不忘教育初心,回归教育本真,挖掘优质基因,梳理凝练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教育高质量发展滨湖经验。在传承优势的基础上,更新教育观念,破除体制壁垒,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载体,促进教育革故鼎新。

  三、愿景目标

  到2022年,教育制度体系更加完备,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保持高位,教育结构更趋合理,多样化可选择的优质教育资源更为丰富,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以有效缓解,教育现代化各项指标走在省市前列。到2025年,率先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成为省市乃至全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幸福从教、家长放心信任、社会普遍认同的“美好教育新生态”基本形成。

  构建“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化教育体系。建立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的基础教育命运共同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衔接,特殊教育、社会教育深度融入,建立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滨湖“大教育链”。

  呈现“适切多样、充满生机”的生态化育人方式。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着力破除“千校一面”“万人一面”育人模式,纵深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为每个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提供所需的学习机会、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使具有不同个性禀赋、兴趣特长、素质潜力的孩子在适合的教育中生动活泼发展。

  形成“绿色高效、健康持续”的生态化发展机制。教育资源供给既要注重规模提增,更要关注结构优化;教育保障投入既要注重全面覆盖,更要关注精准投送;教育考核评价既要注重基础达标,更要关注特色品牌,逐步形成绿色低耗、物尽其用、人尽其能的教育良性内循环。

  四、主要任务

  (一)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砥砺行动”

  立足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着眼于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切的热点问题,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坚持优化存量与做强增量相结合、对标补短与争先领跑相结合,系统推进10项教育高质量发展“砥砺行动”,为滨湖百姓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1.实施“举旗定向”教育党建领航行动。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强化思想意识形态教育,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加强中小学道德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等学科建设,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融入课程、融入教学。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设一批在全区、全市有一定影响力和引领力的党建工作样板校。全面实施学校党政班子“雁阵计划”和党政一把手“领头雁工程”,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好班子。加强党对各类群团组织的领导,引领教育人同心、同向、同行。优化新形势新语境下党员教育和思想宣传阵地建设,搭建可感、可悟、可鉴的党性教育社会大课堂。坚持“党建+”工作理念,加强“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建设,培育一批具有鲜明滨湖特色和教育底色的学校党建文化品牌。

  2.实施“区块多链”教育资源优化行动。加强各类教育资源“达标提质”建设,动态调优全区教育设施布局规划,为百姓提供充足优质、多样可选择的教育。学前教育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普惠原则,确保适龄幼儿有园上、就近上、上得起。义务教育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大标准化办学短板弱项的攻坚力度,不断提升薄弱学校、乡村学校办学条件。高中教育积极探索多样化办学模式,全面提升高中办学品质。加强板块教育资源“一核两翼”建设,针对区块功能调整,着力构建以中部城区为“核心”、南部山水城片区和西部胡埭马山片区为“两翼”的资源建设新格局,为百姓提供更加优质多元的教育选择。加强社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编制“滨湖大教育资源电子地图”,构建“平等互惠、深度合作、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社校合作资源圈。

  3.实施“分级协同”教育治理提升行动。落实教育管办主体责任,健全“以区为主、区镇(街道)共建”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落实义务教育“以区为主”管理体制,高中教育完善市区联动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教育部门牵头统筹、各部门协同推进的教育治理机制。针对区域内百姓快速增长的教育资源需求,健全中小学幼儿园建设联审联批制度,协同保障教育服务供给。聚焦教育领域民生热点问题,加大对非法办学、“校闹”等依法治理力度,深化学校食堂治理改革,持续推进校外培训机构和规范办学专项整治,合力构建良好教育生态。不断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实现中小学幼儿园公共服务标准化全覆盖,优化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全面提升学校依法办学、规范办学水平。鼓励学校探索“专业委员会”治校模式,广泛吸纳教师、家长、社会专业力量参与学校治理。

  4.实施“五育并举”素质教育强基行动。进一步健全德育载体和课程体系,深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深入推动“以学习为中心,为学习设计教学”的教学方式变革,培育选树一批“教学改革示范校”和“教学改革先锋教师”,坚决防止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大力发展校园足球、篮球、乒乓球、棒垒球等滨湖传统体育项目,积极发展水上运动、冰雪运动等新型体育特色项目。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体育组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体育服务。精准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把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和近视防控工作纳入政府考核。加强书法、篆刻、器乐、戏曲等精品艺术项目的打造,探索区域青少年特色艺术团队建设新路径。实施美育“苗圃计划”,积极引进知名艺术院校在中小学设立培养基地,为有艺术禀赋和特长的学生提供成长支持。鼓励学校探索构建“大美育”课程,真正实现“寓美于教、以美育人”。依托滨湖丰富的科技、文化新兴产业群和丰沛的农、林、渔业资源,培育一批兼具现代与传统特点的劳动教育基地。

  5.实施“树优创名”校本提升行动。坚持“一流学校做文化”的理念,以新一轮“校本提升战略”的谋划实施为抓手,引导学校提炼核心办学理念、架构核心课程,构建延续历史、契合校情、指向未来的学校文化表达系统。树立“大课程育人”观,规范落实国家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加强区本、校本课程的研发力度,构建多元开放、层次多样、选择丰富的三级课程体系。引导教师自主研发基于学科知识和专业素养的校本课程教材。试点建设“必选+自选”的校本课程选课系统,让孩子在多样选择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全面实施滨湖高品质学校培育计划,探索建立高品质学校滨湖标准,制定“一校一策”高品质建设方案,抬升教育高原,塑造品牌高峰。

  6.实施“固本培优”人才兴教行动。建设专业化高水平教育管理队伍,健全培养体系,量身定制名校长培养“一人一案”,打造实践型行家、科研型名家、导师型专家。建设“四有”型高素质教师队伍,依托“滨湖之光”制定教育引才专项政策,定向引进骨干师资和成熟型教师。加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深化教师分层分类分段培养,完善“区管校聘”教师管理办法,优化教师轮岗交流机制,通过跨校顶岗、集团走教、片区轮岗等方式,实现师资均衡配置。切实保障教师收入待遇,建立教师与公务员收入增长长效联动机制。探索“基础+奖励+项目”绩效考核模式,确保优秀教师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建立公办幼儿园编外聘用教师骨干评选机制,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后勤服务岗位的综合管理,探索教育行政部门派驻及第三方委培、购买服务等模式,提高学校后勤管理服务水平。

  7.实施智慧校园信息化创新行动。整合学校信息技术骨干力量,组建区域教育信息化研创团队。全面推进区域“智慧校园”建设,制定“智慧校园”建设区域实施方案和分类施工图。积极吸纳教育领域的新理念、新成果,有效运用“极课”“智学网”等智能教学新平台,稳步推进“未来教室”“智慧课堂”“云管理平台”等前沿科技进校园、进课堂。不断完善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教育质量监测系统,提高教育教学分析、指导、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方位推进新媒体素养教育,培养基于数据的工作意识和能力,着力提升干部教师的互联网思维和信息素养。

  8.实施“研训一体”教科研提质行动。进一步完善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区教师发展中心、区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工作机制。加强研训员队伍建设,强化“教研、科研、师训、电教”四位一体建设。组建区校两级“教育教学研训共同体”,采取学习包、工作室、论坛、项目研究、课例分享等方式,构建融“师训、教研、科研”为一体的“项目+共同体”。全面实施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星辰计划”,按照教师不同职业阶段,优化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设置,建立“合格教师、种子教师、领衔教师、卓越教师”四维专业认定机制。

  9.实施“领跑时代”教育品牌创享行动。培育集团办学新生态,调优集团内部管理运作机制,深化集团总校长领导下的独立法人校自治机制,探索集团内轮值首席校等制度,完善“优质校、品牌校”输出孵化模式。根据板块不同定位和发展需求,因地制宜打造蠡湖新城“未来教育”、胡埭马山“科创教育”、山水城“生态教育”区块教育新亮点。打造卓越联盟新样本,实施“项目合作、互补发展”策略,通过建立“课程中心校”“师训基地校”等方式,推动校际深度合作,不断生成优质师资、优质课程和优质管理。建树滨湖首创新产品,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和回报机制,大力倡导“教育产品”意识和“品牌传播”意识,提高教育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

  10.实施“连心惠民”教育品质服务行动。加大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力度,改进管理方式,运用法规政策、规划、标准、信息服务等现代治理手段引导学校发展,减少对学校直接干预,为基层减负。成立滨湖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暨滨湖区家长委员会,研究制定家庭教育课程和实施方案,启动“一十百千万”工程,实施家庭教育订单式、个性化服务,设立“校长接待日”“家长开放周”,定期开展“家长评学校、评老师”活动,拉近家校距离,增进育人共识。健全滨湖居民终身学习服务体系,通过周末讲堂、送“教”上门等形式,有效化解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校外培训负担过重等社会难题;建立社区教育资源云平台,推动教育发展成果为市民共享。

  (二)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鼎新工程”

  聚焦当前教育改革的前沿领域,立足先行先试、以新赢新,重点实施4项教育高质量发展“鼎新工程”,着力构建滨湖教育未来新样态,形成区域教育发展新优势。

  1.基于大数据的区域教育治理提升工程。适应“互联网+”时代特点,系统探索实施区域教育数据的开发和应用,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区域一体化教育治理体系,实现滨湖教育减负、转型、重构和智融。力争2021年底定制建成包括教育发展数据库、区校一体化工作平台、专项应用系统等在内的“滨湖教育大数据分析和信息服务平台”,构建区校两级基于“数据分析+专业研判”决策管理支撑机制。以育红小学“名师同步课堂”为起点,推动课堂教学优质资源共享共建,全面助力区域教育质量提升。以“校园卫士综合管理云平台”建设为契机,探索建立专项应用系统,为学校规范管理、百姓信息查询等提供服务。

  2.依托区域资源的国家研学品牌建设工程。积极争创“全国研学旅行基地”,根据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四个主题,以雪浪山为主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发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研学课程,加快建成具有较大示范带动效应的“全国研学旅行基地”。立足“太湖”主题和多元资源,充分发挥滨湖师资优势和课程研发能力,系统开发涵盖历史遗迹、生活风俗、传统技艺等方面的太湖研学课程体系,合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太湖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力争在太湖流域率先形成集教育、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全国“太湖研学”品牌。

  3.助力蠡湖新城建设的未来学校示范工程。抓住蠡湖新城建设契机和新型城区发展需求,以“城市教育综合体”为总体思路,积极探索未来学校发展新样态,努力打造市内外未来学校标杆。以5G时代为指向,以环境改造为契机,推进未来学校建设,打造“滨湖区未来教育中心”。探索“学校教学+市民学习+教育文创”城市教育综合体模式,合力打造滨湖独特的“院所教育资源综合体”。以蠡湖新城新建学校为依托建设“滨湖区国际融合教育中心”,立足国家课程,探索实施国际化、多元化的双语教育,设置适宜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选修课程,努力培养具有民族灵魂、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的新型国际化人才。

  4.服务滨湖教育生态发展的智库引领工程建立区域教育决策咨询制度,主动对接高校、科研院所、专业机构、名师名家等,组建滨湖教育决策咨询委员会,定期为区域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专业的决策依据、科学诊断。优化学校发展智库,充分利用区内优秀教育管理者、名特优教师、研训员等资源,适当吸收外部专家,形成贴近学校实际、聚焦学校需求的“区有校用”教育智库,为学校提供伙伴式智力支持。有效对接中教传媒智库“领教”客户端,研发滨湖独有开放共享产品。《无锡市滨湖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2019—2025年)》实施要点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教好书、育好人、服务好大局”目标定位,不断巩固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切实呼应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健全教育发展保障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形成“美好校园创设美好环境,美好校长推进美好治理,美好教师培养美好学生,美好课程支撑美好教育,美好家长助力美好评价,美好社会提供美好保障”的美好教育新生态,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高品质美丽湖湾区提供有力支撑与强劲动能。

  二、实施原则

  1.立足公平,提升质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作为首要原则,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持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改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区域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衡化、优质化,不断提增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幸福感。

  2.遵循规律,多样选择。在优质均衡的基础上,遵循育人规律和办学规律,充分关注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的差异性,切实办好每一所学校,努力成就每一个学生,以丰富多元的课程资源和颇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样态促使学生获得适得其所的发展,为百姓提供更加多元、更可选择的教育。

  3.稳中求进,跨越发展。坚持科学发展理念,有效运用SWOT和PEST分析法,厘清学校现有条件和潜在优势,加强前瞻思考和高位谋划,做到战略规划科学前沿、发展路径具体清晰、实施措施稳健扎实,在稳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同时,力争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率先突破,实现高原上建高峰。

  4.重点突破,全局提升。以系统性思维整体勾勒滨湖教育发展蓝图,充分考虑教育发展的纵向贯通和横向衔接,在系统推进的同时抓重点、攻难点、增亮点,以钉钉子精神找准突破口,以项目化引领新发展。

  5.传承优势,开拓创新。不忘教育初心,回归教育本真,挖掘优质基因,梳理凝练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教育高质量发展滨湖经验。在传承优势的基础上,更新教育观念,破除体制壁垒,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载体,促进教育革故鼎新。

  三、愿景目标

  到2022年,教育制度体系更加完备,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保持高位,教育结构更趋合理,多样化可选择的优质教育资源更为丰富,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以有效缓解,教育现代化各项指标走在省市前列。到2025年,率先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成为省市乃至全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幸福从教、家长放心信任、社会普遍认同的“美好教育新生态”基本形成。

  构建“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化教育体系。建立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的基础教育命运共同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衔接,特殊教育、社会教育深度融入,建立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滨湖“大教育链”。

  呈现“适切多样、充满生机”的生态化育人方式。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着力破除“千校一面”“万人一面”育人模式,纵深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为每个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提供所需的学习机会、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使具有不同个性禀赋、兴趣特长、素质潜力的孩子在适合的教育中生动活泼发展。

  形成“绿色高效、健康持续”的生态化发展机制。教育资源供给既要注重规模提增,更要关注结构优化;教育保障投入既要注重全面覆盖,更要关注精准投送;教育考核评价既要注重基础达标,更要关注特色品牌,逐步形成绿色低耗、物尽其用、人尽其能的教育良性内循环。

  四、主要任务

  (一)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砥砺行动”

  立足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着眼于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切的热点问题,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坚持优化存量与做强增量相结合、对标补短与争先领跑相结合,系统推进10项教育高质量发展“砥砺行动”,为滨湖百姓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1.实施“举旗定向”教育党建领航行动。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强化思想意识形态教育,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加强中小学道德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等学科建设,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融入课程、融入教学。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设一批在全区、全市有一定影响力和引领力的党建工作样板校。全面实施学校党政班子“雁阵计划”和党政一把手“领头雁工程”,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好班子。加强党对各类群团组织的领导,引领教育人同心、同向、同行。优化新形势新语境下党员教育和思想宣传阵地建设,搭建可感、可悟、可鉴的党性教育社会大课堂。坚持“党建+”工作理念,加强“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建设,培育一批具有鲜明滨湖特色和教育底色的学校党建文化品牌。

  2.实施“区块多链”教育资源优化行动。加强各类教育资源“达标提质”建设,动态调优全区教育设施布局规划,为百姓提供充足优质、多样可选择的教育。学前教育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普惠原则,确保适龄幼儿有园上、就近上、上得起。义务教育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大标准化办学短板弱项的攻坚力度,不断提升薄弱学校、乡村学校办学条件。高中教育积极探索多样化办学模式,全面提升高中办学品质。加强板块教育资源“一核两翼”建设,针对区块功能调整,着力构建以中部城区为“核心”、南部山水城片区和西部胡埭马山片区为“两翼”的资源建设新格局,为百姓提供更加优质多元的教育选择。加强社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编制“滨湖大教育资源电子地图”,构建“平等互惠、深度合作、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社校合作资源圈。

  3.实施“分级协同”教育治理提升行动。落实教育管办主体责任,健全“以区为主、区镇(街道)共建”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落实义务教育“以区为主”管理体制,高中教育完善市区联动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教育部门牵头统筹、各部门协同推进的教育治理机制。针对区域内百姓快速增长的教育资源需求,健全中小学幼儿园建设联审联批制度,协同保障教育服务供给。聚焦教育领域民生热点问题,加大对非法办学、“校闹”等依法治理力度,深化学校食堂治理改革,持续推进校外培训机构和规范办学专项整治,合力构建良好教育生态。不断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实现中小学幼儿园公共服务标准化全覆盖,优化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全面提升学校依法办学、规范办学水平。鼓励学校探索“专业委员会”治校模式,广泛吸纳教师、家长、社会专业力量参与学校治理。

  4.实施“五育并举”素质教育强基行动。进一步健全德育载体和课程体系,深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深入推动“以学习为中心,为学习设计教学”的教学方式变革,培育选树一批“教学改革示范校”和“教学改革先锋教师”,坚决防止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大力发展校园足球、篮球、乒乓球、棒垒球等滨湖传统体育项目,积极发展水上运动、冰雪运动等新型体育特色项目。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体育组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体育服务。精准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把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和近视防控工作纳入政府考核。加强书法、篆刻、器乐、戏曲等精品艺术项目的打造,探索区域青少年特色艺术团队建设新路径。实施美育“苗圃计划”,积极引进知名艺术院校在中小学设立培养基地,为有艺术禀赋和特长的学生提供成长支持。鼓励学校探索构建“大美育”课程,真正实现“寓美于教、以美育人”。依托滨湖丰富的科技、文化新兴产业群和丰沛的农、林、渔业资源,培育一批兼具现代与传统特点的劳动教育基地。

  5.实施“树优创名”校本提升行动。坚持“一流学校做文化”的理念,以新一轮“校本提升战略”的谋划实施为抓手,引导学校提炼核心办学理念、架构核心课程,构建延续历史、契合校情、指向未来的学校文化表达系统。树立“大课程育人”观,规范落实国家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加强区本、校本课程的研发力度,构建多元开放、层次多样、选择丰富的三级课程体系。引导教师自主研发基于学科知识和专业素养的校本课程教材。试点建设“必选+自选”的校本课程选课系统,让孩子在多样选择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全面实施滨湖高品质学校培育计划,探索建立高品质学校滨湖标准,制定“一校一策”高品质建设方案,抬升教育高原,塑造品牌高峰。

  6.实施“固本培优”人才兴教行动。建设专业化高水平教育管理队伍,健全培养体系,量身定制名校长培养“一人一案”,打造实践型行家、科研型名家、导师型专家。建设“四有”型高素质教师队伍,依托“滨湖之光”制定教育引才专项政策,定向引进骨干师资和成熟型教师。加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深化教师分层分类分段培养,完善“区管校聘”教师管理办法,优化教师轮岗交流机制,通过跨校顶岗、集团走教、片区轮岗等方式,实现师资均衡配置。切实保障教师收入待遇,建立教师与公务员收入增长长效联动机制。探索“基础+奖励+项目”绩效考核模式,确保优秀教师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建立公办幼儿园编外聘用教师骨干评选机制,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后勤服务岗位的综合管理,探索教育行政部门派驻及第三方委培、购买服务等模式,提高学校后勤管理服务水平。

  7.实施智慧校园信息化创新行动。整合学校信息技术骨干力量,组建区域教育信息化研创团队。全面推进区域“智慧校园”建设,制定“智慧校园”建设区域实施方案和分类施工图。积极吸纳教育领域的新理念、新成果,有效运用“极课”“智学网”等智能教学新平台,稳步推进“未来教室”“智慧课堂”“云管理平台”等前沿科技进校园、进课堂。不断完善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教育质量监测系统,提高教育教学分析、指导、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方位推进新媒体素养教育,培养基于数据的工作意识和能力,着力提升干部教师的互联网思维和信息素养。

  8.实施“研训一体”教科研提质行动。进一步完善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区教师发展中心、区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工作机制。加强研训员队伍建设,强化“教研、科研、师训、电教”四位一体建设。组建区校两级“教育教学研训共同体”,采取学习包、工作室、论坛、项目研究、课例分享等方式,构建融“师训、教研、科研”为一体的“项目+共同体”。全面实施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星辰计划”,按照教师不同职业阶段,优化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设置,建立“合格教师、种子教师、领衔教师、卓越教师”四维专业认定机制。

  9.实施“领跑时代”教育品牌创享行动。培育集团办学新生态,调优集团内部管理运作机制,深化集团总校长领导下的独立法人校自治机制,探索集团内轮值首席校等制度,完善“优质校、品牌校”输出孵化模式。根据板块不同定位和发展需求,因地制宜打造蠡湖新城“未来教育”、胡埭马山“科创教育”、山水城“生态教育”区块教育新亮点。打造卓越联盟新样本,实施“项目合作、互补发展”策略,通过建立“课程中心校”“师训基地校”等方式,推动校际深度合作,不断生成优质师资、优质课程和优质管理。建树滨湖首创新产品,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和回报机制,大力倡导“教育产品”意识和“品牌传播”意识,提高教育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

  10.实施“连心惠民”教育品质服务行动。加大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力度,改进管理方式,运用法规政策、规划、标准、信息服务等现代治理手段引导学校发展,减少对学校直接干预,为基层减负。成立滨湖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暨滨湖区家长委员会,研究制定家庭教育课程和实施方案,启动“一十百千万”工程,实施家庭教育订单式、个性化服务,设立“校长接待日”“家长开放周”,定期开展“家长评学校、评老师”活动,拉近家校距离,增进育人共识。健全滨湖居民终身学习服务体系,通过周末讲堂、送“教”上门等形式,有效化解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校外培训负担过重等社会难题;建立社区教育资源云平台,推动教育发展成果为市民共享。

  (二)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鼎新工程”

  聚焦当前教育改革的前沿领域,立足先行先试、以新赢新,重点实施4项教育高质量发展“鼎新工程”,着力构建滨湖教育未来新样态,形成区域教育发展新优势。

  1.基于大数据的区域教育治理提升工程。适应“互联网+”时代特点,系统探索实施区域教育数据的开发和应用,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区域一体化教育治理体系,实现滨湖教育减负、转型、重构和智融。力争2021年底定制建成包括教育发展数据库、区校一体化工作平台、专项应用系统等在内的“滨湖教育大数据分析和信息服务平台”,构建区校两级基于“数据分析+专业研判”决策管理支撑机制。以育红小学“名师同步课堂”为起点,推动课堂教学优质资源共享共建,全面助力区域教育质量提升。以“校园卫士综合管理云平台”建设为契机,探索建立专项应用系统,为学校规范管理、百姓信息查询等提供服务。

  2.依托区域资源的国家研学品牌建设工程。积极争创“全国研学旅行基地”,根据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四个主题,以雪浪山为主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发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研学课程,加快建成具有较大示范带动效应的“全国研学旅行基地”。立足“太湖”主题和多元资源,充分发挥滨湖师资优势和课程研发能力,系统开发涵盖历史遗迹、生活风俗、传统技艺等方面的太湖研学课程体系,合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太湖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力争在太湖流域率先形成集教育、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全国“太湖研学”品牌。

  3.助力蠡湖新城建设的未来学校示范工程。抓住蠡湖新城建设契机和新型城区发展需求,以“城市教育综合体”为总体思路,积极探索未来学校发展新样态,努力打造市内外未来学校标杆。以5G时代为指向,以环境改造为契机,推进未来学校建设,打造“滨湖区未来教育中心”。探索“学校教学+市民学习+教育文创”城市教育综合体模式,合力打造滨湖独特的“院所教育资源综合体”。以蠡湖新城新建学校为依托建设“滨湖区国际融合教育中心”,立足国家课程,探索实施国际化、多元化的双语教育,设置适宜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选修课程,努力培养具有民族灵魂、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的新型国际化人才。

  4.服务滨湖教育生态发展的智库引领工程建立区域教育决策咨询制度,主动对接高校、科研院所、专业机构、名师名家等,组建滨湖教育决策咨询委员会,定期为区域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专业的决策依据、科学诊断。优化学校发展智库,充分利用区内优秀教育管理者、名特优教师、研训员等资源,适当吸收外部专家,形成贴近学校实际、聚焦学校需求的“区有校用”教育智库,为学校提供伙伴式智力支持。有效对接中教传媒智库“领教”客户端,研发滨湖独有开放共享产品。

文章来源:滨湖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