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湖区主要气象水文信息概况
发布时间:2019-06-25 11:14 [ 大 中 小 ]
信息索引号 | 014028901/2018-06393 | 生成日期 | 2019-06-25 | 公开日期 | 2019-06-25 |
文件编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发布机构 | 滨湖区水利局 | |
公开形式 | 网站、文件、政府公报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有效期 | 长期 | 公开程序 |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 体裁 | 其他 |
主题(一级) | 农业、林业、水利 | 主题(二级) | 水利、水务 | 关键词 | 防汛,水务,文件 |
文件下载 | |||||
效力状况 | 有效 | ||||
内容概述 | 滨湖区主要气象水文信息概况 |
滨湖区位于无锡市区南部,面积628.15平方公里,其中水面积369.80 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58.9%。该区山、平、圩交错,低山残丘大多环湖,低洼圩区也是大多临湖。主要圩区有马圩、大湾圩、梅圩、沙滩联圩、黄泥田圩(竹山圩)等。滨湖区区域内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除太湖外及省市级河道外,滨湖区共有河道333条,总长度427.58公里。境内拥有五里湖、梅梁湖、贡湖水域,滨湖区沿太湖湖岸长达112.6公里。
滨湖区域位于北亚热带和北温带的过渡地带,属北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区,气候总的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冬季北风多,受北方大陆冷空气侵袭,干燥寒冷;夏季偏南风占多,受海洋季风的影响,炎热湿润;春夏之交多“梅雨”,夏末秋初有台风,干湿冷暖适量。
滨湖区年平均气温15.6℃(无锡站,下同),极端最低气温 -12.5℃(1969年),极端最高气温39.9℃(2003年);最冷出现在1月份,月平均气温2.9℃,月平均最低气温-0.3℃;最热出现在7月份,月平均气温28.0℃,月平均最高气温31.9℃。多年平均无霜期约222天,最早初霜日为1955年10月19日,最晚终霜日为1961年和1987年4月16日。年平均相对湿度80%;年平均水面蒸发量935mm,最大1223mm(1967年),最小741mm(1980年);陆地蒸发量756mm。年平均日照时间2060小时。
滨湖区年平均雨量1114mm(1952~2012年,无锡站),年均降水日数为126天。降水年际变化较大,1954年降水量达1521.3mm,1991年1630.7mm,而1978年降水量仅552.9mm;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年内分布有一个明显的集中阶段,5~9月份汛期雨量平均值695mm,约占年平均雨量的62%,汛期最大降雨量为1991年达1216.1mm。每年春夏之交,出现典型的梅雨期,其特点为范围广、雨期长、雨量集中。平均梅雨日约27天左右,平均梅雨量246.7mm;最大梅雨日56天(1954年,梅雨量410mm),最大梅雨量792.2mm(1991年,梅雨日55天)。
时段降雨也有差异。无锡站最大1小时雨量82.7mm(1992年9月7日),最大24小时雨量225.5mm(1991年7月1日),最大三日雨量295.7mm(1991年7月1~3
滨湖区河道水位变化与区域降水和上下游河湖水位及调度运行有密切关系,一般在每年汛期开始随降水径流、上游来水增多而起涨,7月份达到最高值,高水期延至10月,10月以后水位下降,到翌年1~2月达到最低值。汛期为每年的5~9月,非汛期为10月~翌年的4月。防汛警戒水位(吴淞):内河为3.90m,太湖为3.80米,太湖多年平均水位约3.05米,最高水位4.97米(1991年7月8日)。
滨湖区总体地势较高,洪涝灾害记述较少。但其所在的无锡 ,因受地理、气候条件和江、湖洪水影响,历史上经常发生水旱灾害。据《无锡市志·水利卷》记载,不完全统计:自明代至清代(1488年~1911年):无锡地区共出现较为严重的旱涝灾害53次。其中旱灾28次,平均15.1年出现1次;水灾25次,平均17年出现1次。民国时期(1912年~1948年):无锡地区共出现较为严重的旱涝灾害7次,其中旱灾2次,平均18.5年出现1次;水灾5次,平均7.4年出现1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洪涝灾害依然频繁,主要灾害年份有:
●1954年:太湖流域发生严重水灾,汛期(5~9月)雨量980.7mm。梅雨期长达56天(6月5日至7月30日),梅雨量达410mm。由于连绵的大雨和暴雨,引起江湖并涨,7月28日无锡南门水位出现4.73m高水位。洪涝并至,致使市区退水缓慢,高水位持续时间长,南门水位超警戒时间长达141天。其中:水位4.00m以上天数达91天,4.50m以上水位持续27天。无锡市区受淹15km2(含近郊),受淹时间长达80多天,经济损失约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的25%。
●1962年:台风成灾。9月5日~7日,无锡遭受14号台风袭击,连续降雨46小时,降水量295mm,南门水位由3.20m陡涨至4.64m。大批农田受涝,房屋坍塌,水利工程被毁,客轮停航。
●1978年:旱象持续期长,春旱接夏旱和秋旱,全年降水量仅552.9mm。9月13日南门出现最低水位2.4m,为1934年以来最严重的大旱年。太湖水枯,河浜干涸,环湖地区农业灌溉、渔业养殖都受到严重影响。
●1983年:梅雨兼客水汹涌成灾。太湖洪水倒灌,高水期长,沿湖许多农田受淹。
●1991年:特大洪涝。汛期连降中雨、大雨及暴雨,汛期雨量达1216.1mm,超过了年平均雨量103.8mm。大运河无锡水位猛涨至4.88m,创有记载以来最高纪录。太湖犊山口最高水位5.15m,并居高不下,超4.00m水位天数达59天。全市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70亿元,损失严重。
●1999年:太湖流域大范围降雨,形成流域性特大洪涝。7月8日太湖报汛水位达5.08m,超过历史记录。但因1991年之后兴建的大量水利工程和治太流域工程发挥作用,无锡地区所造成的损失仅为1991年的十分之一。
●2007年、2011年、2012年、2015年:2007年暴雨成灾,汛期受7月4日和8日两次强降雨影响, 7月8日大运河无锡水位达4.77m;2011年受6月17~19日强降雨影响,无锡水位18日猛涨至4.87m,接近历史最高水位;2012年8月7~10日,受第11号台风“海葵”影响,无锡市普降暴雨、大暴雨,9日无锡水位达4.66m;2015年6月17号、27号无锡地区遭遇两次强降雨,多数地区均超历史水位。这些年份滨湖区的防洪压力均十分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