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政府  欢迎您!

首页>区教育局>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规划计划

关于推进滨湖区“卓越教育联盟”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

发布时间:2018-03-10 10:34 [ ]

信息索引号 014028901/2018-01856 生成日期 2018-03-10 公开日期 2018-03-10
文件编号 锡滨教〔2018〕17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无锡市滨湖区教育局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期 长期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体裁 意见
主题(一级) 科技、教育 主题(二级) 教育 关键词 学校,教师,学生,意见
文件下载 文件下载
效力状况 有效
内容概述 关于推进滨湖区“卓越教育联盟”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

各中小学、幼儿园、直属单位: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号召,有效化解区域内优质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主动呼应人民群众对更多更优教育资源的期盼,现就推进滨湖区“卓越教育联盟”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深入贯彻国家《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省、市、区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优质均衡发展相关文件精神,积极落实滨湖区“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深化校际协作共享,全面提升区域教育发展品质,不断形成全区教育优质集群式发展的新格局,实现区域教育更高水平的优质均衡发展。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针对全区学校的办学现状和发展定位,通过联盟学校之间的合作共享、优势互补,以优质学校的引领发展,带动不同层次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打造一批在省市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教育项目和办学品牌,不断实现全区学校“优质更优、品牌更亮、整体更强”的目标,逐步形成各板块、各学段优质教育资源的全面覆盖,努力办好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学校。

  (二)阶段目标

  结合全区教育事业总体发展部署,确立“先试先行、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的工作机制,按照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性目标规划推进“卓越教育联盟”建设。

  近期目标:从2018年起,学前、小学、初中三个学段分别试点建设教育联盟,边推进边完善,边探索边优化,重点做好管理方式、运作机制等方面的建章立制和项目启动工作,形成可操作、可复制的经验和做法,使联盟建设初具形态。

  中期目标:在试点推进的基础上,固化经验,全面铺开,带动更多学校组建教育联盟,基本建立联盟学校之间在管理、课程、师资、项目等方面的常态长效合作机制,使联盟发展走向成熟成型。

  远期目标:通过5年左右的联盟建设,生成既彰显学校个性,又体现联盟共性的办学文化和教育品牌,全面提升联盟学校办学水平,孵化更多社会美誉度高、办学影响力大的滨湖名校,真正使每个教育联盟成为学校不断走向卓越的基地。

  三、工作原则

  1.坚持共享共进。以办学要素的校际共享为思路,构建联盟学校在课程、师资、管理等方面的互补互助,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资源共享机制;注重发挥联盟内优质学校、优质项目的引领作用,以优质资源的输出带动联盟校整体进位,实现办学多方共赢局面。

  2.坚持以研促建。联盟建设应切实避免“大水漫灌”式的倾向,确立问题导向、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找准各校办学的薄弱点和品牌的生长点,通过主题式、课题化的教育研究,形成可操作、可评价的项目载体,促使卓越发展有实策、见实效。

  3.坚持传承创新。联盟发展应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充分尊重各校固有的办学积淀和办学文化,立足校情、师情、生情,既注重原有特色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又有效依托联盟办学的机制和资源优势,擦亮传统项目,形成新的发展亮点。

  4.坚持动态调优。强化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全程跟踪实施进度,及时发现存在问题,不断优化行动路径,做到边实施、边调整、边优化;联盟建设实行区级统筹、动态组合,根据联盟发展目标的达成度和各学校的贡献率,适时调优联盟成员,切实增强联盟的凝聚力和发展力。

  四、工作举措

  1.明确组建方式。教育联盟的组建原则上以学校自主选择、自由组合为主要方式。每个联盟明确1所首席学校,首席学校一般由办学质量优、品牌影响力大、百姓认可度高的学校担任,联盟学校一般为3所左右。每个教育联盟应在保持各成员校独立法人地位的前提下,以“首席校校名+卓越教育联盟”的方式命名挂牌,形成既相对独立、又紧密协作的“多法人、首席制、公约式”的新型校际合作模式。在组建过程中,充分发挥区教育局的统筹协调作用,促进各校达成思想共识,形成价值认同,让真正适合的学校凝聚在一起,确保联盟组建稳妥有序推进。

  2.加强顶层设计。各联盟学校要增强契约精神和规则意识,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以公约的形式协商制定联盟学校工作章程,明确共同的愿景目标、合作内容和运作机制,理清各成员学校在教育联盟日常运作中的职责和权利,首席学校要切实承担牵头引领和统筹指导的责任,加盟学校要主动对接优质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分享特色办学资源,构建“求同存异、互利互惠”的联盟合作框架。教育联盟要以学年为单位,制定发展规划,明确行动方案,分解目标任务,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年度行动方案的制定要有效结合各校“校本提升战略”,统整学校各项工作,以联盟整体发展促进学校自主提升。各教育联盟要及时将联盟公约和年度行动方案上报区教育局备案。

  3.实施项目驱动。各教育联盟在实施发展规划的过程中,要强化项目载体的建设,明确若干“卓越发展项目”,以项目研究推动成员校之间各类办学资源的优化重组,合力打造优质办学品牌。项目设置要坚持“立足校本、好中选优、共享突破”的原则,加强与各校现有特色办学项目的整合,遴选具有再造提升潜力、符合联盟发展需求的优质项目。项目内容既要聚焦学校发展的实际需求,也要关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热点,充分体现优质性、前瞻性和独创性。项目建设要有效依托“滨湖区学校教育发展改革项目”的推进,积极对接前瞻性教育改革实验项目、教学成果奖评选等重点项目,打造具有较大引领力和影响力的特色项目品牌。

  4.完善运作机制。教育联盟应本着有利于促进资源共享、整体共进的原则,探索建立符合联盟特点的内部管理运作模式。要通过联盟校校长联席会议等方式,加强联盟发展重大事项、重大决策的沟通协商,建立各成员校中层部门、学科组、备课组和骨干教师团队等各类组织的常态化、制度化校际互动交流机制,促进联盟学校走向深度融合。要拓宽深化教育联盟内部在学校管理、师资建设、课程设置、师生活动等方面的互助互补,通过“三节一会”联办、师资队伍联训等形式,增强师生的“共同体”意识和“一家人”情感;有效探索管理人员互派、骨干教师走教、优质学科助研等帮扶举措,着力补强联盟学校办学的短板,不断形成教育联盟“填谷扬峰”的良性发展态势。

  五、保障机制

  1.加强组织管理。区教育局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总抓的“卓越教育联盟”建设领导小组,各分管领导以挂钩联系的方式,蹲点教育联盟建设,强化过程监控。各科室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实施清单式管理:党政办公室负责各类资料的审核备案,综合协调各项工作;组织人事科落实联盟学校师资编制的核定与调配,切实保障总量充足、校际均衡;财务审计科严格做好保障经费的管理使用工作,规范经费审批划拨流程,确保经费投入规范、精准、有效;基础教育科和教研中心全程关注课程建设、质量提升,着力加强项目研究的专业性指导;基建、装备、社会教育等部门协同做好学校建设、现代教育装备、校园安全等工作,合力保障教育联盟建设。

  2.优化考核奖励。区教育局对“卓越教育联盟”建设单列专项考核,建立以学年为周期、以项目为抓手的考评体系,明确考核首席学校引领力和联盟学校贡献率的量化指标,努力实现以考促建、以评促优。针对教育联盟“卓越发展项目”的实施,建立“立足全程、关注实效”的过程化、专业化评价机制,由区教育局组建专家团队,对项目推进实施起点认定、中期评估、终结评价,确保项目建设管控到位、指导到点、彰显效益。区级层面设立“卓越发展项目”专项资助经费,实施以奖代拨,根据项目的阶段性评价结果,分期分批划拨到位,有效发挥激励推动作用。同时,对引领效果明显、资源输出较多、承担项目研究任务较重的联盟学校,在新教师录用、名校名师资源的引入等方面给与一定的政策倾斜和优先支持。

  3.有效借智助研。教育联盟发展要充分借助区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依托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等专业平台,积极对接优质民营学术组织和社会教育团体,引入高端资源,植入先进理念,构建联盟发展的滨湖“智库”。区级层面教育局牵头组建“卓越教育联盟”专家团队,列出名师名校“清单”,各联盟学校结合发展规划,按需下单,精准定制,确保专家团队引优用好、高效指导。校级层面各联盟学校要抓住“卓越教育联盟”建设的契机,加大开放办学、合作办学力度,通过共建区内名师工作室、牵手区外高端教育品牌等举措,有效提升办学竞争力,放大品牌影响力。

  4.加强宣传推介。要造浓“卓越教育联盟”建设的舆论氛围,各联盟学校要把共享共建的意识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广大师生逐步形成基于联盟的思维方式、话语方式和工作方式,在学校各类重大活动和各项重点工作上,淡化“本校”观念,强化“联盟”意识,浓厚合作氛围。要定期组织区校两级的教育联盟建设工作交流和成果分享,促进教育联盟优质发展的经验向全区辐射,引领更多学校参与联盟建设,融入优质发展版图。要综合运用各类媒体,广泛宣传推介“卓越教育联盟”建设的特色亮点,充分展示教育联盟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师生发展方面的实际成效,切实提升社会对“卓越教育联盟”的关注度和认可度,增强优质教育资源对百姓的吸附力。

文章来源:滨湖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