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廉政文化

滨湖纪检人 | 从“心”出发的沉淀与蜕变

时间:2025-06-18  字体大小:放大 正常 缩小      发布机构:滨湖区纪委监委

  风暖昼长,忽而今夏。我从胡埭镇社会事业岗位转入镇纪委已逾半年,在紧张而充实的实践淬炼中,从磕磕绊绊到收获满满,我逐渐领悟到纪检工作刚柔并济的深层肌理,实现了从认知到行动的系统性蜕变。 

  打破认知茧房:在案件查办中重构专业认知

  曾经,我对纪检工作有着程式化的想象:吹毛求疵、横眉冷对。更是像多数人一样,肤浅地将其简化为“找茬”的刻板符号,以为那是只存在于电视上、书本里的冰冷规则。初涉纪检监察工作时,也曾信心满满地试图将影视剧中一锤定音的高燃场景复刻到现实。面对信访举报中“可能”“好像”“大概”的模糊表述,面对跨领域线索如乱麻般的交织,才发现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落差。那些看似程式化的“找茬”工作,实则是抽丝剥茧的专业智慧:笔录核对需如法医鉴证般精准,证据固定要具有考古学家般的耐心,程序推敲更需律师般的严谨。当第一份问题线索在外调、谈话问询中逐渐清晰,我真正理解了监督执纪绝非简单的“找茬”,而是用专业智慧解开权力迷局,用纪律准绳丈量行为边界的精密工程。

  淬炼钢铁之躯:在监督执纪中锤炼政治品格

  “打铁必须自身硬”的箴言,在纪检战场有着最生动的注脚。当警示教育片中的忏悔画面与手中案卷重叠时,我突然意识到:手中每份卷宗都承载着某个人的命运轨迹,每个签字都关联着无数家庭的悲欢。这让“监督”二字不再是冰冷的制度符号,而是拥有了触动人心的温度。领导在首次工作汇报时的叮嘱犹在耳畔:“我们丈量他人前先需校准自己。”这种校准,体现在对每份文件的多次核对,对每份报告的逻辑逐字推演,更渗透在生活细节的慎独慎微中。当朋友圈的邀约因纪律约束婉拒,当社交活动因身份敏感主动避嫌,我逐渐明白:纪检干部既是纪律的守护者,更是自我革命的践行者。

  培土护苗守纪:在人间烟火中感悟温情刻度

  女儿摇床边的小夜灯与纪委办公室的日光灯在记忆里渐次重合,让我深切体会到育儿与监督执纪都需要把握分寸、讲究方法:既要像托举学步孩子那样保持安全距离又给予向上力量,也要在严守纪律和关心关爱间找到平衡点,恰如监督执纪“严管厚爱”的辩证艺术。这种生命成长的镜像,让我在教孩子用餐时愈发领悟:引导孩子自己发现“为什么不能用手抓面条”,远比厉声禁止更刻骨铭心。真正的监督智慧,是既保持“举头三尺有纲纪”的清醒,又怀揣“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温厚。这种刚柔并济的治理哲学,恰似春耕时的泥土,方寸之间自有规矩定型,温热之中暗藏生长力量。

  当监督执纪转化为守护政治清明的镜子,当纪律法规转化为护航党员干部成长的阶梯,我深切体会到这项事业的价值内核:在纪律的尺度中彰显法治精神,在监督的温度里传递组织关爱,让党员干部在纪律框架中找到人生坐标。(文/滨湖区胡埭镇纪委  陈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