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职工创新“少走弯路”,让前沿科技成果在生产一线得以验证、加速落地转化?市总工会联合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大力推动博士后工作站与劳模创新工作室精准结对,全市首批三家“创新联合体”近日率先在滨湖区落地,为职工创新添智赋能。
“大院大所集聚的无锡,现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5个、分站18个,有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93个,这些都是宝贵的高端智力资源。”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用好这些资源,解决职工创新中普遍存在的技术攻关缺权威指导、成果转化缺高端对接、资源协同缺系统平台的问题,今年以来,市总工会立足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全局,联合我市人社部门一同推动博士后工作站这一科研“国家队”与劳模创新工作室这一产业“先锋队”强强联合,探索全面促进职工创新的“无锡模式”。
此次率先签约结对的“创新联合体”,均位于具有很高“科创浓度”的滨湖区。在滨湖区总工会与行业协会、街道园区的牵线搭桥下,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李国华劳模创新工作室结对,将聚焦高精度光电编码芯片设计生产领域实现共促共建;无锡气动技术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韩晓光劳模创新工作室结对,重点开展数字和物联网技术设施协作研发;无锡微研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卢其欢技能大师工作室结对,聚焦精密模具技术和高精密加工领域进行深入研发。
“跨界融合,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大助力。”无锡路通视信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事业部总经理韩晓光为这一创新机制点赞。他介绍,企业主要从事工业无线路由器、光网络设备等数通产品的研发生产,与无锡气动技术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结对后,不仅可以将先进的气动工具运用到生产线上,促进降本增效,同时也能与研究所一起发挥各自优势,为客户联合开发“智改数转网联”综合解决方案,加速提升自主研发硬实力。“对于气动技术研究所来说,更多新技术、新产品可以放到企业生产线完成实际使用验证,这也有助于推动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研究所工作的博士后张承玺说。
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集科研攻关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954家。市总工会人士表示,下阶段,将按照“市总工会统筹、区总工会实施、企业落地”的原则,持续推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深化对接,总结推广结对成功经验,让更多“科研最强大脑”与“产业能工巧匠”碰撞出合作火花,为我市打造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增势赋能。
来源:无锡日报
![]() |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网站声明|隐私安全|联系我们|网站访问量:
版权所有: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苏ICP备08115729号-2 公安备案号:32021102000842 网站标识码:32021100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