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政府  欢迎您!

首页>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规划计划

无锡市滨湖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2-01-30 10:05 [ ]

信息索引号 014028901/2022-00794 生成日期 2022-01-30 公开日期 2022-01-30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区发展改革委
公开形式 网站、文件、政府公报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期 长期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体裁 报告
主题(一级)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主题(二级)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关键词 规划,经济,政府信息,公开
文件下载 文件下载
效力状况 有效
内容概述 无锡市滨湖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无锡市滨湖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2年1月26日在无锡市滨湖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滨湖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郑天羽

(书  面)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滨湖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一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向领航,紧紧围绕建设高品质美丽湖湾区、打造高质量发展标杆区,牢牢抓住创新滨湖、美丽滨湖两个关键,纵深推进“强富美高”要求在滨湖的创新实践,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太湖湾科创带引领区建设扎实推进,工业生产稳中向好、服务消费加速恢复、城乡面貌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民生事业不断夯实,各项计划均达超全年工作目标,顺利夺取了“双胜利”,奋力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82.6亿元、增长9%,完成年计划“增长7.5%”的101.4%。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01.1亿元、增长16.5%,完成年计划“增长5.5%”的110.4%。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0亿元、增长5.3%,完成年计划“增长5%”的100.3%。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764亿元、增长25.8%,完成年计划“增长10%”的114.4%。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32.8亿元、增长17.3%,完成年计划“增长8.5%”的108.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63.5亿元、增长17.8%,完成年计划“增长9%”的108.1%。

  ——六大优势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完成670亿元、增幅均达20%以上,完成年计划目标。

  ——进出口总额完成34.8亿美元、增长50.4%,完成年计划“增长3%”的146%。

  ——实际使用外资完成4.3亿美元,完成年计划“2.7亿美元”的158.1%。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64397元、增长9.3%,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综观全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取得了以下新成效:

  稳中有进态势不断巩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基本高于全市平均,位列前三的指标总体呈逐季增多趋势,税收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际使用外资、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等5个市重点监测指标增速(进度)全市第一。培育形成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创新发展动能不断集聚。“一廊、四片区、多节点”产业发展格局构建形成,太湖实验室获批省重点实验室。新增雏鹰、瞪羚、准独角兽企业216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77%,高新技术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72%、全市第一。总计50亿元的科创母基金鼎祺资本成功设立,金融“活水”有效充实。提前完成市级下达的4个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招引任务,引进总部型项目33个。

  攻坚克难成效不断显现。盘活低效闲置土地828亩,启动新建科创载体64万平方米。200万平方米房屋征收、21个市级“攻坚拔点”任务顺利完成。建成太湖环山东路示范段等40条美丽河湖,国、省考断面水质连续五年全部达标,250条河道优Ⅲ以上比例达84.6%,PM2.5平均浓度连续三年全市最优。

  幸福生活质量不断提高。8个方面20项惠民实事项目、176个“微幸福”事项高质量完成。完成321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区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获省政府督查激励表彰。编制完成全区新一轮教育设施布局规划,立人高中晋升省四星级高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持续加强食品药品等监管执法,社会环境平稳有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需正视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难点、堵点。滨湖经济稳增长的支撑力尚不够,重大项目储备不足,特别是前沿产业引领项目不多;发展空间资源严重不足,科创载体建设尚未完全发力;财政增收难度加大,政府债务平衡压力显现;教育、医疗、养老、文体等社会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高质均衡的期盼还有差距,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领域的工作任务不断加重。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化解。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我们综合考量上级对2022年经济形势的研判、无锡市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排主要目标、我区“建设高品质美丽湖湾区、打造高质量发展标杆区”的总要求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追求,全面贯彻落实市、区全委会精神,建议2022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如下: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

  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左右;

  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

  5.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0%左右;

  6.进出口总额实现正增长;

  7.实际使用外资完成3亿美元;

  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不低于70%,技术合同成交额完成80亿元以上;

  9.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6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

  10.国省考断面达标率100%,PM2.5年均浓度完成市定目标,单位GDP能耗完成市定目标。

  作出上述目标安排,一是考虑到当前宏观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需求回落可能造成的影响冲击,整体增速将有所放缓,同时新冠疫情零星散发对经济发展时有扰动,区域发展面临不确定性;二是2022年党的二十大将召开,国内稳定经济增长、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信心将进一步增强,市场活力将有效激发;三是市委、市政府提出争先进位要求后,各市(县)区竞争态势更加激烈,滨湖要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扛起更大担当。

  三、完成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措施

  为确保完成2022年计划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稳中求进促增长。拓展产业项目源,加大有效投入,提振消费能级,强化运行监测调度,全力以赴巩固稳定增长态势。攻坚项目招引。深入贯彻“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全面融入环太湖科创圈、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无锡)试验区建设,瞄准行业资源富集区、深挖项目信息源,形成区级特色产业招商地图,继续布局域外“科创飞地”,不断扩大“飞地招商”版图,加快推进上海滨湖中心、深圳科创中心实体化运作,出台区管理办法和考核细则,为产业迭代升级和换道超车提供强力辅助,在区域协同发展中抢抓机遇,确保区域重大项目招引取得新成效。新引进投资超10亿元重大产业项目5个、其中50亿元产业项目1个,总投资超2亿元功能性服务业项目7个,总投资超5000万元新兴产业项目15个以上。增强投入效能。强化重大产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精细化服务管理,健全滚动项目推进库,强化两个专班服务,对项目实施“五率”指标评估,全力推动项目建设竣工投产达产。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全面梳排政府投资项目,特别是加大“两新一重”、国际人才公寓、政府科创载体、乡村振兴等符合导向项目的研究预排,细化政府项目计划管理,规范项目前期论证程序,有序推动项目实施。加大做好新增政府专项债券项目争取工作,REITs项目实现零的突破。确保市级重大产业项目投资80亿元以上,工业投入不低于50亿元,政府投资项目力争完成投入60亿元。提速消费复苏。完善消费引导政策,制定区级促进消费实施意见。大力招引区域性“首店”“旗舰店”和米其林、黑珍珠餐厅,培育更多消费热点,实现人流、客流向资金流、消费流的有效转化。加快推进万象汇、小南湾乡创综合体等一批重大功能性服务业项目建设,高标准推进万达广场硬件设施改造提升,丰富溪南公馆等特色商业街区消费场景和业态布局,策划推进永昌汽车城内商务休闲功能配套项目建设,打造锡城高端汽车消费目的地。围绕医疗康养、影视文化、禅意旅游、乡村民宿等主题,策划贯穿全年的促消费主题活动,积极创造条件活跃消费市场、培育消费热点,形成坚固的消费增长支撑盘。

  (二)做深做实科创引领区。充分发挥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对标国际一流湾区,加速优化“五湾五城拥湖发展”功能区布局,健全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快推动“湾区经济”蓬勃发展,更大范围内刷新“创新滨湖”显示度和认可度,筑牢科创带引领区之魂。完善创新效能发挥机制。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布局,健全专业科技孵化平台,建设高端技术转移中心,加速创新效能释放。跟踪服务好太湖实验室、先进技术研究院等现有重大科创平台,加快建设无锡太湖湾海空装备技术产业园、深海装备技术转化基地,支持国家智能交通测试基地争创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积极对接“双一流”高校,围绕前沿学科共建“未来技术创新中心”,高标准建设好清华大学未来技术创新中心、东南大学未来科技创新中心、上海交大光子芯片联合研究中心,推动一批先进技术在滨湖就地转化和产业化。完善创新主体培育机制。以科产城人融合为导向,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攀登攻坚计划,建立创新型企业培育滚动分类库,新增科技型企业1100家,为六大优势产业集群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新增雏鹰、瞪羚、准独角兽“三类”企业入库100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600家,“院所经济”入库税收增长10%以上。引导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全面增强企业原始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8%。加强招引长三角知名专业运营管理机构、众创空间和孵化器落户,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累计突破20家,备案科技服务机构总数达到30家。完善科技创新服务机制。出台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三年行动计划,优化“一企来”十大助企服务平台功能,建立区商协会大联盟平台,加快构建一体化、全要素、全周期服务体系。持续放大区科技创新促进中心窗口服务效能,帮助人才和企业用足特色产业政策、用活特色金融服务、用透特色资源优势、用好特色产业生态,“一站式”解决各类问题。全面推行“互联网+”服务模式,加大社会化服务机构引入力度和管理深度,组建技术攻关“智库”,以政府搭建平台、市场主导运作的“多元化”联动服务方式,打造特色化产业服务生态。深化区领导挂钩联系定期走访、院所联络员联席会议等制度,完善“书记、所长下午茶”、区长主题沙龙等多种交流形式,举办“湖湾创新高层沙龙”“科技成果对接会”及各类专业学术论坛活动,全年政院企产学研对接30场次以上。完善创新生态促进机制。强化金融支撑,打造“科技金融”服务集市,吸引更多科创企业通过科技金融平台发布股权、债权融资需求,提升融资对接效率,推动“滨科贷”扩面增量,解决初创期科技企业信用贷款融资需求。整合优化产业发展基金,发挥科创带母基金鼎祺资本引导带动作用,加大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力度,逐步构建“1+3+N”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投资体系。加强无锡市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推动中国(无锡)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尽快运作,推动知识产权股权投资基金为区内企业提供更多资金支持。落实“滨湖之光”人才引育政策3.0版,创新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大力招募顶尖和紧缺人才团队。精心组织“创新大会”“智峰荟”“芯峰荟”等有影响力的科创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三)聚焦产业集群跃能级。聚焦优势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前瞻布局未来前沿产业,更深层次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做大产业集群能级。通过壮大总部经济能级,推动产业能级迈向新台阶。锁定重点央企、知名民企、外资企业等50家重点企业目标群,立足存量培育、增量招引突破发展总部经济,重点挖掘在滨湖已有投资的总部型企业和在谈在建重点项目等,有计划、有策略推动更多总部机构落地,不断做大做强滨湖总部经济生态圈,市、区总部企业新增15家,总部经济营收、税收分别增长15%和20%以上。持续优化产业培育模式,以无锡(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中心、马山国家生命科学园等重大平台为核心,发挥卓胜微电子、华瑞制药、药明生物等龙头骨干企业引领作用,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不断提升六大优势产业集群规模全市占比。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区内企业智改数转,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速企业迭代升级,助推企业向产业链顶端迈进。重点围绕集成电路设计、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等优势产业,建立企业培育库,实行梯队培育。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线上诊断“双管齐下”,“一企一策”精准实施数字化转型服务,新增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20个,新增市级及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家。推动区内企业申报国家智能制造示范试点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争创国家级、省级区块链创新中心、“数动未来”融合创新中心。争取一批国家级“揭榜挂帅”项目,更大力度推动核心技术攻关,提高产业链结构层次。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推动园区绿色发展步伐,不断创新高碳、高能耗转型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华星东方、东方环境、德林海等一批绿色产业龙头企业,加强在绿色循环细分领域合作,打造低碳产业体系。加强顶层设计,推进优势关联产业向人工智能、储能、氢能、第三代半导体等前沿领域精准发力,出台区元宇宙产业发展规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创新单元。

  (四)攻坚重点改革增动力。加大重点领域改革攻坚,更大力度破除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瓶颈桎梏,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运用市场化思维、坚持市场化手段,推动国有资本做大做强,在基础性、先导性领域充分调动国企力量,发挥“领投”“领衔”的标杆引领作用,加强与大型央企的战略合作,探索国有资产证券化新模式,加快拈花湾文投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推动国投公司各项业务加快走向市场化,提升国有资本运营能力和经营效益。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助力发展,在竞争性、多元性领域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加强规划引导、服务支持,围绕园区管理、载体建设等领域,积极引入专业化力量,完善以项目为导向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积极运用TOD、EOD模式推动城市综合体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围绕经济体制、社会民生、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加快研究“一区多园”、财税体制、综合行政执法等重点改革任务。聚力要素供给保障。不断深化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推动各类要素与国土空间规划契合,加快推进胡埭工业园南区等三大先行区改造提升,实施新型产业用地Mx试点,打造适配现代产业形态的高标准、高容积率工业厂房,提升厂房楼宇集约化程度。深化实施工业园区“六抓六促”行动,加快运用法律、市场等手段开展低效清理,深入开展工业企业资源绩效评价,持续落实产业用地弹性出让、工业项目产出监管等政策,全力保障优质资源要素向优质项目集聚。盘活低效闲置用地1500亩,清理整治低效企业300家,全区楼宇经济产出增长20%以上。全力推动政府载体建设,制定政府科创载体三年行动方案,启动新建科创载体100万平方米,实现更新面积25万平方米。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落实减税降费、纾困解难等各项惠企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增进“一件事一次办”“一业一证”改革实效,扩大“跨区通办”范围。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健全项目前期统筹推进机制,扩大新增用地项目“拿地即开工”覆盖面,强化代办帮办专业化服务。制定区优化营商环境4.0版政策意见,学习借鉴北京、上海、深圳等全国六个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的经验做法,梳理排定一批省市领先的优化营商环境创新举措,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切实抓好推进实施,形成一批有滨湖特色的营商环境亮点品牌。

  (五)注入城乡品质新内涵。充分发挥规划前瞻性统筹作用,做好滨湖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加快城市单元更新,推进街坊改造,健全城市物业化管理机制,全力提升滨湖外在颜值和内在涵养。突出规划引领作用。对接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处理生态、产业、生活三大空间关系,完成滨湖区两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形成城乡统管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加强城市功能布局优化,围绕蠡湖湾未来城、运河湾现代城、灵山湾创新城、红沙湾科学城、九龙湾智造城,持续推进规划编制研究,全球征集设计方案,打造国际化魅力湖湾区。加快构建“内畅外联”的现代交通体系,落实“西向湖湾一体”部署,加强渔港—胡埭、河埒广场周边等区域交通改善研究,配合做好钱荣路中环、无锡轨道交通等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实施渔花北路、南塘路等一批道路新(改)建工程,不断完善区域路网。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管控措施,加快慧眼守土系统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美丽农居”工程,策划整合打包涉农项目,用足用好乡村振兴政策资金,擦亮特色田园乡村的滨湖“名片”。深化推进城市更新。加快推动运河湾片区城市更新,启动荣巷片区重点更新单元,系统谋划、全盘考虑,让群众共享城市建设、片区更新成果。完成房屋征收签约100万平方米,加快推进南泉工业园、胡埭工业园南区、太湖水集团地块等项目房屋征收步伐,全要素保障地块出让。编制年度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将正栋电脑纸品厂、湖嘉服装厂、太湖水集团、锡南路与清晏路交叉口东南侧、锅炉厂农机厂地块等5幅旧城区改建项目纳入年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施31个、25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整治改造,推行老旧街坊“综合改一次”连片提升。有序推进美丽街区建设,构建“15分钟社区服务圈”“5分钟便民生活圈”。稳步推进仙河苑五期D块棚改安置房建设,加快海绵城市建设,补齐二次供水、适老改造、污水管网等设施短板。建成1个先行示范村,完成5个规划发展村520户“美丽农居”建设任务,展现新时代滨湖美丽田园乡村新面貌。高效推进城市管理。全面推行城市管理物业化全覆盖,深入推进“城警联动”实体化运作,加快智慧城管二期建设,推动梁湖南苑、湖滨北苑等申报市级优秀项目。扩大停车资源供给,实施一批公厕新改建工程。着力提高优美环境合格区建设水平,开展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改造,全面落实环卫一体化保洁。探索“物业服务+智慧小区”模式,推动小区物业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打造最干净中心城区,加快完善垃圾收运体系建设,打造一批城市绿化景观道路,扩展城市立体绿化空间,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六)提升美丽滨湖靓容颜。进一步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深化美丽滨湖建设,推进水气质量改善提升,不断凸显滨湖生态优势。着力提升河湖水质。坚持将梁溪河、大运河“两河”整治作为美丽河湖一号工程,狠抓国省考断面达标、优Ⅲ水体比例、入湖河道水质等指标,聚焦控源截污、箱涵整治、河道返劣等突出问题,开展“点穴式”治理,打造一批样板示范河湖。对第二轮市级重点问题灭点销号,对中央第二轮生态环保督察办交办案件开展回头看,确保整改到位、污染不反弹。推进环太湖大堤剩余工程,积极谋划生态清淤、芦苇荡整治、藻水分离站提能等重点项目,提升防汛除涝、蓝藻防控体系能力,全力保障太湖安全度汛度夏。着力提优空气质量。紧盯空气优良天数、PM2.5浓度等关键指标,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加大重点区域问题整治力度,落实各类工地建筑扬尘、工业废气管控,强化重点区域3公里范围内管控,对城市主次干道和道路常态化保洁,强化专项执法检查。完成蠡园、河埒空气自动监测站建设,实现镇(街道)空气自动监测站全覆盖。持续做好重污染天气防范应对,围绕国控站点周围,持续精准实施“一点一策”,确保空气质量全市最优。着力生态保护修复。全面构建自然资源“大保护、大生态、大治理”格局,强化实施“五重保护”机制,完成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编制,积极拓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全域综合整治等实现路径,打造具有滨湖特色的资源保护新样本。持续优化土壤和固废防治,加强土壤污染源源头防控等工作,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提升固危废监管处置能力,推动全区固废危废环境监管水平再上新台阶。继续严格把控环境准入标准,做好产业园区污染物限值限量管理,确保污染物限值限量排放。

  (七)创建民生事业新典范。坚持发展成果全民共享,高标准、全覆盖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提高群众获得感。持续筑牢民生保障。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推进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完善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省级示范标准的儿童“关爱之家”。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待遇水平。打造“十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加大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力度,扶持社会组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为“苏适养老”服务品牌提供滨湖样本。广泛征集、科学谋划、高质量实施好年度惠民实事项目。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深化“健康滨湖”建设,推进分级诊疗和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加快推进区疾控中心异地新建和市九院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创建。持续落实“双减”政策,做好首批“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工作,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着力推进马山、胡埭地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抓住新校举办契机,积极推动与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吸附更多优质教育资源落地滨湖。加快文旅产业发展,做靓“108太湖风景廊道”,培育指导融创文旅城申报国家4A级景区,争创首批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10分钟健身圈”,继续办好环蠡湖国际半程马拉松等品牌赛事。探索推动共同富裕。贯彻执行省市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引领区建设行动计划,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确保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加速构建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力保障企业用工,大力推进“两高”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退捕渔民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完善再分配调节体系,发挥财政转移支付效应,在可持续前提下减少居民群众刚性支出,努力推动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从“全面小康”向“共同富裕”迈进。

  (八)创新社会治理现代化。坚持以治理智能化为支撑,扎实推进“网格+”多元融网共治模式,持续推动数据深度运用和智慧城市建设,有效优化治理体系,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提升政府治理效能。推动多元共治,推广“六建五协同”小区治理模式,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加大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创成省现代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健全“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加快推进区城运中心建设,借鉴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谋划数字化应用场景,打造统筹全区各级治理单元的总枢纽,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提升群众办事便利度和获得感。加强应急体系建设。以应急指挥中心建设为抓手,强化各类应急资源统筹整合,全力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慎终如始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快推进新冠疫苗接种,持续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切实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深入开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项行动,加强金融风险排查,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坚守安全生产底线。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大灶”行动,健全常态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建筑施工、燃气、食品、危化品、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分类安全监管,压实安全生产责任,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持续压降安全生产事故和死亡人数,坚决遏制较大以上事故。强化执法队伍建设,提升队伍专业能力,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宣传,创新安全监管手段,破解中小微企业安全基础薄弱难题,为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提升法治建设水平。全面推进“平安滨湖”建设,全力做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快新一代“雪亮工程”建设应用和巡防处置一体化改革,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继续实施“群租房”“电信诈骗”等专项整治行动,开展防诈反诈宣传活动。深入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重点选优配强网格力量,加强网格员队伍的教育培训和组织管理,推动网格化治理机制日益完善。健全完善全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设立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发挥好“两诉”服务中心作用。深化社会及信访稳定工作联动机制,严格落实积案化解领导包案责任制,探索建立信访与行政复议、诉讼、仲裁等救济渠道协调机制,维护良好社会秩序。

  新的一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将以强烈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积极投身滨湖发展实践,锐意进取、勇立潮头,高质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为建设高品质美丽湖湾区、打造高质量发展标杆区作出更大贡献!

文章来源: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