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政府  欢迎您!

首页>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规划计划

滨湖区“十四五”规划——科技创新篇

发布时间:2021-06-08 14:46 [ ]

信息索引号 014028901/2021-03874 生成日期 2021-06-08 公开日期 2021-06-08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区发展改革委
公开形式 网站、文件、政府公报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期 长期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体裁 其他
主题(一级)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主题(二级)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关键词 规划,经济,其他
文件下载 文件下载
效力状况 有效
内容概述 滨湖区“十四五”规划——科技创新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滨湖作为创新资源集聚区和创新发展先行区,要以建设太湖湾科创带引领区为目标定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十三五”期间,滨湖区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实力不断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52%,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科技金融体系不断优化。创新平台逐步完善,发布实施“滨湖创新30条”,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科技创新母基金,区科技创新促进中心暨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正式启用,获评省创业投资集聚发展示范区,无锡(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集聚区揭牌成立。政产学研合作加快推进,“一所一策”项目加快实施,滨湖“院所科研创新发展带”初步形成。资本市场滨湖板块持续扩容,打造“太湖金谷”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培育上市企业14家,总数达到18家,合计市值占全市上市企业市值约近50%,药明康德、药明生物、卓胜微三家企业市值破千亿。

  【规划索引】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科技创新为龙头,全面融入太湖湾科创带建设,大力推进“创新滨湖”建设,注重以科技创新提升产出效率、提高区域潜在增长率,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全力集聚优质创新资源,促进“科产城人”融合发展,以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快人一步的创新举措,领跑太湖湾科创带建设。

  ……

  以科技创新为特征的新兴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百亿产业集群进一步扩容,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发展动能转换实现质的飞跃。到2025年,R&D支出占GDP比重达到4.5%,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8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75%。

  ——摘自《无锡市滨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规划解读】

  “十四五”期间,滨湖要充分发挥丰富的科创资源优势,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战略以及太湖湾科创带建设的重大机遇,坚持“挖潜”与“招引”双管齐下,着力做优湖湾发展生态系统和产业科技创新体系,致力打造产业发展的新空间、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城市形态的新展现、科产城人融合的新样板,发挥好建设太湖湾科创带引领区的龙头带动作用。

  【关键举措之一】加强科创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区科技创新促进中心科技服务功能,持续完善覆盖企业引进、培育、成长、壮大全生命周期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围绕企业成长规律和融资需求,引导社会资本支持科技创新,推动产业与资本结合,建立健全“股权投资、债权融资、上市融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以争创江苏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示范区为目标,推进无锡市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构建要素齐全、运转高效、服务优质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对标国际一流创新园区,推动马山国家生命科学园、无锡(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太湖影视小镇等专业园区提升,完善“众创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新孵化体系,到2025年,累计建成孵化器、众创空间30家以上。

  【关键举措之二】构建科创空间布局

  重点构建“一廊、四片区、多节点”的发展空间布局,逐步形成“一廊统领、四片协同、多点开花”的创新发展格局,在提高产业空间利用效率的同时,围绕科创带产业发展需求谋划空间储备,力争到2025年产业新空间达3平方公里、产业存量更新3平方公里,到2035年产业用地保障约3万亩,形成产业空间“333”战略。

  山水城先进技术策源区重点依托江南大学、东南大学无锡国际校区、702所、56所等一批重点高校和院所,重点发展海空天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文化等优势产业,形成具有技术引领力和产业策动力的国际知名创新集聚区。

  蠡湖湾高端创新服务区依托不可复制的山水人文资源优势,积极布局高端科创载体和国际化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重点培育和引进一批先进制造业总部、现代服务业总部,形成资本、技术、创业型企业、总部经济等各类资源集聚,建成辐射太湖湾科创带的创新服务中心。

  马山生命健康科创区发挥药明康德、健适医疗等企业集聚优势,重点发展生物新药研发、生命健康两大产业,聚焦新药研制、医疗器械、医疗技术等产业领域,并向健康保健、康复理疗等生命健康产业领域延伸拓展,着力完善生命科学孵化创新体系,打造以生命健康为特色的科技研发和产业孵化高地。

  胡埭先进制造创新区依托一批上市企业募投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积极对接区内外科研资源和科技成果,形成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布局高端制造业项目以及储备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同时推进原有的存量规模企业主动转型提升,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转型。

  【关键举措之三】引育科创领军企业

  健全雏鹰企业培育机制,持续开展瞪羚企业遴选与培育工作,引进培育独角兽企业,建立常态化“种子企业-准独角兽-独角兽”培育培训机制,到2025年,累计培育入库雏鹰企业500家、瞪羚企业300家、准独角兽企业30家。持续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入库、培育、申报、认定和服务工作,完善高企培育机制,培育一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原创性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加大对企业科技项目申报、研发平台建设、知识产权创造等环节扶持力度。持续扩大创新型企业集群培育,在各特色产业领域内形成主业突出、链条完整、梯次培育的创新企业集聚发展的格局。

  【关键举措之四】整合科创资源平台

  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充分发挥驻区高校院所学科与技术优势,重点推进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一所一策”创新项目成效,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深入培育新型研发机构,瞄准重点产业方向主动布局技术创新平台,深入开展研发机构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体系。深入链接全球科创资源,把握“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机遇,推动构建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互利合作新格局。支持龙头企业联合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力量,牵头组建联盟制、股份制实体研发平台,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开展重大技术攻关。

  【关键举措之五】打造科创人才高地

  做大人才战略工程,不断升级优化“滨湖之光”等人才政策,增设影视文化、知识产权等特色产业特殊人才扶持政策,增加人才专项资金投入,形成滨湖独特的政策比较优势,持续提高政策吸引力。做响引才滨湖品牌,创新“双招双引”机制举措,联合专业化招才引智机构,打造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等“智汇滨湖”系列品牌活动,引入社会金融资本,打造“太湖金谷”人才金融路演平台。主动参与G42沪宁沿线人才创新走廊建设,加快构建高层次人才、产业技术人才、科技服务人才在内的多元化人才队伍,增强区域发展核心竞争力。做优人才发展环境,建立全方位专业化人才综合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一流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加快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建设,细化人才落户、安居、医疗、交通、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配套政策,着力提升太湖湾科创带人才资源配置水平,到2025年,高层次人才总量突破1万人,高端设计、研发和制造领域从业人员总数达30万人。

  【关键举措之六】深化科创制度改革

  进一步完善科技转移转化机制,依托区科技创新促进中心、国家级知识产权运营服务集聚区和集成电路设计创新联盟等机构,探索“企业出题、院所出智、协同破题”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各类创新资源要素高效链接,实现研发、制造、应用高效垂直整合。进一步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对接实施“太湖之光技术攻关计划”,面向全区企业、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公开征集技术需求项目,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核心技术,增强滨湖区创新策源力。进一步完善市场化绩效考核机制,推动园区产业提升和集约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园区运营企业开展资产重组、股权结构调整优化改革,推动向市场化、多元化的现代企业转型和上市发展。进一步完善品牌质量提升促进机制,建立覆盖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标准体系,实施“标准化+”行动,加强新兴产业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培育,助力产业提质增效。

文章来源: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